志愿者与肿瘤患儿相扶度 共度艰难时光 (4)

2016-01-05 09:05 法制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小家

男孩一年没出医院 离世后触动志愿者

在床位紧张的综合医院,能有一间活动室简直是孩子们的福音。“有些孩子,一辈子就只认识医院。”护士长陈秋菊说,她在儿科工作了十年,见过很多孩子还没学会说话就开始住院,直到生命结束也没好好晒过一天外面的太阳。她想利用这间活动室,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欢乐。

2005年建科以来,儿科就有了这间活动室,活动室墙面还人性化地用了软面装修。但这十年里,由于床位紧张,活动室一度被当做加床病房,或者用来给家长们做基础陪护培训的培训室。变成“游乐园”还是这两年的事儿,是亦庄爱心妈妈和医护人员一起努力的结果。

几年前的一个小病人让护士长陈秋菊更加坚定地要搞活动室。她记得那是一个11岁的男孩,也是一位肿瘤患者。“在医院住了一年多的时间,那孩子几乎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没有活动的空间,也没有同龄的孩子跟他玩儿。”

男孩最终没能逃过肿瘤的魔爪,他在最后的日志里写了这一年的体会:“连去个超市都是一件奢望的事情。”男孩的遭遇触动了陈秋菊和同事们,她们强烈地感觉到,做好这些患儿的心理建设或许能给他们带来希望。正在此时,陈秋菊遇到了爱中行公益组织的妈妈们。

所救孩子相继病故 核心活动转向陪伴

这些志愿者本来都是全职妈妈,她们的交集在于各自的孩子都就读于亦庄同一所学校。两年前,有位母亲在家长群中发布了帮助癌症患儿筹集善款的消息,群内的妈妈们一呼百应,很快将筹集到的救命钱送到患儿家人手中。这个孩子目前就住在亦庄同仁医院的儿科。

这些全职妈妈决定为这些孩子做点事情,于是她们风风火火地在2013年开始了为这些孩子四处寻钱的救助事业。有人负责义卖筹钱,有人负责联络救助机构,帮孩子申请救助项目。“有了救命钱,孩子们看病就有希望了。”李婧说,这是她们当年的想法。

患儿佳佳(化名)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李婧还记得佳佳喜欢在脑后扎两个小辫儿,笑起来眉毛弯弯的,很招人喜欢。佳佳患有神经母细胞瘤。为了给孩子筹钱,所有志愿者到处跑,还在网上发起募捐活动。最终治疗的钱筹够了,孩子却已经走了。

这两年,眼看着一些朝夕相处的孩子相继病故,李婧和一些志愿者开始怀疑自己做的工作是不是有意义,能不能帮到孩子。2014年的冬天,又一个孩子去世的消息发布在爱中行的志愿者群里。大家沉寂了三天,妈妈们随后开始讨论爱中行是否要继续存在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去资助贫困大学生?”“为什么不去山区建图书馆?”妈妈们提出了“更有意义”的救助项目。万幸的是爱中行没有解散。大家最终商定,爱中行的核心活动转向陪伴患儿。

向专业队伍取经

盼更多人加入团队

之后的每个周三,志愿妈妈们轮流来到医院陪伴患儿。“瓶子”曾经当过幼儿教师,她和其他妈妈会策划一些主题,在活动室里给孩子上课,让所有患儿聚在一起做手工、学画画。一些平日里内向的孩子逐渐开朗起来,这其中就有乐乐。“我很久没见过孩子笑了。”乐乐的妈妈明显感觉到儿子的心情好多了。即便是在院外休养的时候,乐乐也会每周三回到医院参加活动。

陈秋菊护士长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孩子休息,活动室并不是全天开放。一些年龄很小的孩子路过活动室时,都会拍打大门想要进去玩儿。“我感觉这些孩子有盼头儿了。”陈秋菊说。

现在这间约有30平米的小屋里有一个移动的写字板、一座小型的塑料滑梯、七八张软质桌椅和一架电子琴,还有各种毛绒玩具和童话书。一进屋是黄色、蓝色、粉色交织出的小天地。有时候志愿者们引导孩子写下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她们的条件范围内能帮助他们实现的,就尽量帮他们完成。其实孩子们的心愿也很简单,“看一场3D电影”、“去一趟游乐园”,仅此而已。

未来,爱中行志愿者团队打算向国内一些专业队伍“取经”,参加心理专家做的培训,学习与儿童沟通的技巧,与一些临终关怀团队做交流。令人欣喜的是,亦庄同仁医院的活动室和亦庄“小家”的尝试效果是超出预期的。爱中行团队的每一位妈妈都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她们,让这个“小家”变成“大家”。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石爱华 范博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