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探讨——传统文化在校园咋生根

2016-01-06 13:34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十余省市专家聚焦传统文化教育 中小学校长探讨——传统文化在校园咋生根

尽管传统文化在近年来一直颇受大众推崇,但在学校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难点,切入不当很容易流于形式,甚至走进误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落地生根?日前,在海淀区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中,来自北京市16个区县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来自浙江、广东、黑龙江等十余省市的专家代表共同聚焦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期“校长圆桌”将分享部分校长的宝贵经验。

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落地

建立传统文化课程群

北京市八一学校校长 沈军

八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国际创新人才。我们希望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与文化的理解,加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具备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修养和气质。

我校设置了基础、专项、拓展、技艺和社团五大类课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群体系。学生通过基础类课程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内涵,拓展类课程丰富认识视角,专项类课程更注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勾连,加深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建构。并通过体验技艺类课程、社团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其理解能力。

在八一学校课程体系中,各学科分别承载着培养“中国精神”的不同作用,使学生通过品读、思辨、实践、体验等方式,获得对“中国精神”的多视角认知和体验,做到“知行合一”。

语文学科通过课程建设和实践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起了传统文化课程群。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建构了九年一贯制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及适合高中生的传统文化课程。

音乐学科积极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初中阶段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音乐”中,将京剧引入课堂教学。高中学段根据本校特色开设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太平鼓》等校本课程,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化的文化的有效载体。

美术老师还将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与美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的艺术价值。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多个专业美术工作室,采用导师制为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专门指导。目前,中国画、书法、篆刻、皮影、陶艺、扎染等特色传统美术课程深受学生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如何培养

一个项目成就一个老师

北京市温泉第二中学校长 孙继刚

落实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如果教师自身缺乏传统文化学养,就会缺乏对传统文化课程的阐释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只会照本宣科,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在传统文化师资培训方面,我们有如下方式方法。

我们首先通过借助外力的方式开展师资培训。我校充分利用海淀区专门用于传统文化师资培训的敬德书院,先后参加了他们的《诗经》、《孟子》系列研究活动,这些系列培训给了我校老师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此外,我们还参加了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特色课观摩研讨会,对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也大有裨益。

为了使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科课程紧密结合,我校开展了“温泉二中国学大讲堂”系列讲座、《论语》解读、书法国画鉴赏、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等课程。以本校老师为主,为全校师生讲解。另外,还出资为老师们提供在线国学教学课程。

温泉二中还利用参与海淀区传统文化课题研究的便利,成立本校研究子课题,有效地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我们的研究主要是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的研究模式,以问题解决促进教学实践。

学校给老师提供充分的资金、资源和智力支持参加培训。我校成立20多个学生社团,30多门选修课程,积极为老师们提供机会和平台。如数学老师开设围棋课,化学老师上《周易》课等,促使很多老师主动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温泉二中有很多教育项目,如传统弓项目、民乐项目、经典吟诵项目等,每个项目由一名教师负责,他能够得到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比如射箭队在推行传统弓项目过程中,就将射箭礼仪、比赛礼仪融合其中,很好地提升了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一个项目成就一个老师,带动了一批学生。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赵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