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与学校理念结合
给学生一个行走过程
北京市太平路中学副校长 赵杰志
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多样化多角度的,所以它不仅仅表现于形式,要有内涵的挖掘。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让学生学有所成,让教师教有所乐”。
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行走的过程?我认为首先要做有教育理想、教育责任、教育担当和教育智慧的人;其次要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根据教师主观感受随便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教育更有价值;再次,教师要爱上传统文化,惟其如此学生才能慢慢被渐染;最后,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学校教育要有正能量,有自己的坚守,必须发出正确的教育声音。
我们既要明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更要清楚它所面临的挑战。从社会层面来看,传统文化教育目前正遭遇外来文化冲击的尴尬局面;从学校角度来看,大都注重学生智力教育的研究,而思想品质研究相对薄弱,欠缺系统化、深入化和专题化。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需要思考是不是真正理解了传统文化推进的内涵,有没有将其真正落实为学生的行动,是否形成了尊重传统文化教育的这种社会氛围。任何一个民族一定有它的主色调和主旋律,一定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更重要是内心的认同。
从传统文化推进策略上,我们注重前期的设计、中期的操作和后期的提升。首先设置立体化的课程,在征求学生意见基础上,开出他们确实喜欢的传统文化课程。因此,我们通过学科渗透和选修课程等,让课程更加立体化。我们还通过课程化的活动设计,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其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何有效实施
“立体化”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校长 陈金荣
2011年,我校开始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成就最好的小我,为社会的大我贡献力量。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围绕“做最好的我”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从做文明的我、做智慧的我、做健康的我、做尚美的我、做国际的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其中,同时构建了由基础型课程、拓展课程和个性课程等组成的学校课程体系。
我们还开设了一些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课。学校专门拿出两课时,在周二下午连排,这两课时是多学科整合的实践活动课程,既有多学科联动的“大综合”,也有单一学科开展的“小综合”。大综合课前,全年级所有老师在一起,依据各学科统一选题,统一备课。小综合课前,一位班主任老和一位科任老师结合,特别强调要有一定量的传统文化类的实践课程。
我们还注重在特色活动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除了有依托书法教育的社团活动之外,还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得益于老师的专业指导,学生的吟诵中正平和,很有谦谦君子之风,吟诵也逐步发展为学校的特色。这几年,学校还围绕《弟子规》深入开展了系列活动,引导孩子向最美青少年学习,利用各种节假日、重大的纪念日走入社区,开展游学等各种活动。
劲松四小在在环境建设中也注重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围绕着班级文化开展了很多活动。一些班级还开展经典文化诵读和学习活动,有的老师还围绕着汉字寻根、京剧等,带领班级学生进行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