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
官员辞职 骤然增多
在广东,官员辞职并不少见。去年以来,先后有多名处级以上干部辞职下海,比如广州南沙区原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孙雷下海,担任杭州传化科技城有限公司总裁;广州公安局人事处原处长陈伟才去格力股份有限公司任副总裁;广州萝岗区副区长王建新跳槽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放眼省外,今年以来,也曝出多位处级以上官员辞职:今年3月,杭州金融办副主任俞胜法加盟阿里巴巴;今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陈熙同出 任360公司副总裁,分管市场与公共关系;今年6月,在北京工作16年的老法官张伟转型做律师;今年7月,浙江温州平阳副县长周慧辞职,据传去海外做家族 企业……
一些人担心,是不是公务员新一轮辞职潮到来?
归纳
官员下海 四次浪潮
在北京很多学者眼里,改革开放以来官员下海从未间断,从密集程度上来讲,可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第一次浪潮。这一时期官员下海主要表现为“半下海”。所谓“半下海”,是指体制内的一种流动,如机构改革后编制的缩减,于 是有些官员到部门下属的单位与企业中去当领导,“充实基层力量”,实际上只是原有编制待遇的平移。跳出体制,单干或者外出打工的并不多,但也有直接“裸 辞”。
1988年,山东省原石油化学工业厅计划财务处的张伟是名科长,他看到当年4月山东颁布《山东省关于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的若干规 定》允许科研人员辞职下海,于是辞职创办企业。虽然是名科长,但他的辞职轰动山东,至今被誉为“山东官员辞职第一人”。前不久他回忆说,当时好多人不理 解,没人批,“别人找关系是要升官,我找关系是为了辞官”。张伟托人找到时任山东省长姜春云。有了省长的批示,但没有先例,厅里还是不放,最终张伟两手空 空地离开了机关。
人们的观念在变,对体制内的干部辞职,也逐步接受。
深圳首个70后正局级女干部突然辞职,引起关注与猜想。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辞官下海掀起第二次浪潮。这一时期官员下海多为“停薪留职”,辞官下海者仍然保留职位,不打破铁饭碗,一旦 “海水吃呛”,生意失败,仍可回去继续工作。这波辞职浪潮,有政府推动的作用,因为当时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希望更多官员能起带头作用。同时,大量干部下 海,也能空出一些编制。
据人社部的数据显示,1992年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很多已成为商界精英,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厅级干部陈 东升,下海后创办嘉德拍卖、中国第五大保险公司泰康人寿;国家体改委处长冯仑创办万通地产;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处长毛振华创办中诚信。
2000年以后,辞官下海掀起第三次浪潮。这次下海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机构改革,公务员队伍进行了重组,精简编制115万个。据新华社报道,从 2000年1月到2003年6月,全国各地(不包括中央部委及所属单位)共有10304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辞职“下海”。下海官员身处要职的增多,下海后 基本是去私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人资本控股的上市公司。此时,下海不再是过去的“停薪留职”,而是辞职或提前退休。
从2000年到2003年3月,浙江有125名处级以上干部辞职或提前退休,有9名厅级官员,仅温州就有2名副市长、1名市政府秘书长、1名副 秘书长几乎同时下海。在江苏,仅盐城一地,就有东台市市长、阜宁县副县长、建湖县副县长等在内的5名县级实权干部主动摘下“官帽”,进入民企当起了“经 理”。在上海,时任虹口区区长的程光,辞官出任印尼大财团三林集团中国区总裁;在广东,广州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之一、42岁的市环保局局长姜崇洲辞去公 职,出任某房地产集团副总裁……
2013年开始,官员辞职下海出现又一轮新浪潮。这次下海的官员职位较高,厅、处级干部多,下海后大多去私企当高管。在专家看来,这轮下海是在中央“八项规定”推出后出现的,他们辞职去向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与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