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点亮乡村教育的智慧之灯

2016-01-11 11:11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寻找点亮乡村教育的智慧之灯

教师乃圣贤之业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敬德会讲学术委员会主任):教师如何赢得社会的尊重?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神圣的地位。只有把自己这个职位所担负的职责做好了,才有可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当是社会的榜样、模范,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教师的职业关系到千秋万代、子子孙孙,其神圣性恰恰体现于此。

教师的任务是什么?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传授为人之道,即做人的道理;要传授为学之方,通过读书学习改变人的气质,提高人的德行;解“片蔽”之惑,消除学生对问题的片面性、绝对化认识。

所以,教师要教之以爱,育之以礼,启之以智,导之以行。教之以爱,是指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有爱心而不只是想着自己,解决教育领域中“只重智育、不重德育,智商高、情商低”的问题。育之以礼,要教会学生言行举止的规范,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启之以智,是指通过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广泛的兴趣,去开启智慧。导之以行,教师要帮助学生全面地看问题,不要陷入片面性、绝对化认识的误区。

传统乡村教育的奠基者

徐勇(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宗法社会,家族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传统家族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全方位的功能,当然也包括家族子弟的教育,这就是传统的乡村教育。

过去,中国的家族极其重视子弟的文化教育,不少家训中都有劝学和教子的内容,村落中家塾、私塾、义塾密布。许多家族都开办有供本族子弟接受启蒙教育的家塾,一些富裕的大家族甚至开设有更高一级的书院。

在现在许多人眼里,塾师年老力衰,思想固陋,甚而以老学究相讥讽,但当时人们对塾师的尊重却不言而喻。他们对孩子所做的启蒙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奠基的工作,是人一生乃至一个家族成败之所系。

塾师作为古代乡村的知识分子,是当地知识精英的代表。他们以研习儒家学说为己任,以传播知识为专职。人们按照知识精英的标准来看待他们,他们也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作为知识精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乡村社会,塾师除了教学工作之外,还承担了乡村社会中几乎所有与知识有关的工作。

乡村教师永远被需要

许涛(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尽管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已开始出现另外一种回归:许多出来的农民又回归到农村,随之出现的是他们子女的回归。所以,我们的乡村教师永远被需要,尤其是在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在2020年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核心问题是要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了”,主要原因在于职业吸引力不强,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入比较低,待遇保障较差,工作负荷重、压力大;补充渠道不畅,教师编制“表面富余”现象严重,退出机制不健全;结构不尽合理,老龄化现象严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整体偏低,等等。

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针对过去编制“表面富余”的现象,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大力统筹城乡教职工的编制标准,确保教师留得住。针对长期以来教师职务职称评定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现象,增加了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的数量,让乡村教师有更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过去乡村教师缺乏培训的问题,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让他们有发展后劲。并且,通过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让乡村教师有崇高的荣誉感,在乡村乐教、善教。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本报记者 何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