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点亮乡村教育的智慧之灯(2)

2016-01-11 11:11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寻找点亮乡村教育的智慧之灯

复兴乡村文化 乡村教师责无旁贷

吴颍惠(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中国文明被称为乡土文明,亦是因为乡村曾经是儒家文化的沃土,培育了传统文化忠孝仁厚的风格,成为中国文明经久不衰的源泉。

儒家的文化来自于农耕文明,重视宗族血缘,儒学中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有序,内外有别是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中国儒家文化的根来自于乡村,只有乡村文化复兴,才有中华民族的复兴。

当前,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社会正在不断被边缘化,乡土文化出现虚化、空心化问题,追求经济富裕已成为乡村社会的唯一目标。乡村原有的传统教化体系,如私塾、宗祠、族长、乡绅和家教系统逐渐消失,导致乡村道德养成和自治秩序基础的动摇,摧毁了儒学的“根脉”。

乡村教师作为乡土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人”,理应在新农村建设中,与当地村民一道重建被破坏的乡村文化生态,重塑乡村人的人生价值和教化体系。破解乡土文化中出现的虚化、空心化问题,乡村教师责无旁贷。

期待全科教师点亮乡村教育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我最近关注教育领域的悖论,其中一个就是家长希望择校的同时,还希望选择好的教师,但是很少有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教师。我想,如果哪一天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教师,我们的教育就会有另一番景象。

谈到乡村教师,他们所处的环境确实很艰辛,待遇也确实有待提高。这也是大家对乡村教师“工资低、留不住”的反思。他们的待遇与承载的使命差距较大。乡村教师和乡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乡村教师没有了,乡村文化也就没落了。

繁荣乡土文明,培养教师是第一位的。真正的乡村教师是村里的教师,他们与乡村文化密切相关。乡村教师到底如何培养呢?我的主张是培养全科教师。我小时候是全科教师教出来的,现在许多国外中小学也都有全科教师。我们国家当前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太大,普遍都是上千人。即使是日本的学校,一般也就二三百人,而且有许多全科教师。

繁荣乡土文明必须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真正做到这三点,我们的教育就会更有希望。

用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 改变民风

方华(江西省弋阳县教体局局长):乡村学校萎缩、乡村教师流失是当前乡村教育的“常态”。江西省弋阳县以服务的心态和思路建设学校,实施“校园规划科学化,校园建设标准化,校园文化品质化,校园生活家庭化”,留住乡村教师,也留住了乡村教育。

发展乡村学校,成就乡村教师。全县成立了5个民间教育协会,开办融入弋阳文化符号的叠山书院论坛为乡村教师搭建成长平台,通过培训,让乡村教师享受与城镇学校教师一样的成长机会。

办优乡村学校,铸就乡村教师。通过创新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将课程与区域戏曲项目进行融合,孩子们不仅爱看大戏了,而且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升。除此之外,举办赛龙舟活动、叠山书院论坛,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较好的传承。过去有些辍学或转到城里上学的孩子,不少现在已经回流到乡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了,教育情怀加深了,职业幸福感也越发强烈。

全县从家庭、学校和社区三方面寻找教育的“共振点”和“接口”处,为教育发展寻求更多的合力。乡村学校目前办成了乡村的精神家园、文明乐园,乡村教师用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促进了乡土文明,也唤醒、传承和引领了乡土文明。

做乡村教育的践行者

张祖安(重庆市奉节县永安中学教师,第一届启功教师奖获得者):重庆奉节有宝贵的乡土文明和文化,李白、杜甫、刘禹锡等著名诗人,都是奉节的宝贵财富。在我看来,这些不朽诗篇是区域文学的瑰宝、历史的杰作、文明的根源;是学子文化学习的根本,知识文明的源泉。

我将带有本土文化的诗歌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乡土文明气息;将历史名人古迹与夔州文化结合,以旅游文化促进学生之情;设置“热爱家乡文化奖”,以英雄文化壮学生之志,激发同学对家乡的自豪感。

乡土文化,乡村文明,犹如父母之爱,与生俱来,影响我们的一生一世。

刘华蓉(中国教师报总编辑):乡村教师的命运与乡土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乡村教师不仅是乡村孩子命运的改变者,也是乡土文明和乡村发展的重要建设者;信任、发展好乡村教师,做强乡村教师,这不仅是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国策问题。

对于居住在城市的许多人而言,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处江湖之远”的话题。但是,这个话题距国家工作重心很近,距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很近,距每个人骨子里的精神家园和血液基因很近,距国本民生很近。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本报记者 何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