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 子女带薪护理政策年内出台(3)

2016-01-25 08:42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居家养老 子女带薪护理政策年内出台

首先满足失能老人需求

京华时报:我们北京现有的养老床位,并不能满足所有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未来我们将如何做?

李红兵:首先我们要回到一个问题上,到底什么人适合去住养老机构,按照我们原来的观点,我们没有对人群进行划分。很多老百姓好像认为,退休就可以住养老机构。但实际上,真正的要住养老机构的人群,应该是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生活周边已经很难有适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并在居家养老成本很高的情况下,通过集中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从而选择住到养老机构,所以养老机构首先要满足的是失能老年人的需要。健康老年人可以自行选择养老模式,就近选择或者通过其他途径选择养老模式,这些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性价比,综合考虑选择怎样的方式。

此外,在服务的供给当中,有些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尤其是在人口非常集中的中心城区。各种居家服务,还是要依托一个平台才能上门服务。而服务平台需要用房,用房实际上占目前居家养老很大的一个成本比例。为此,政府也在思考,今年政府将免费或低偿为服务平台提供设施,平台只需要负责专业化的运营和服务。服务成本降低了,费用也就不会转嫁到老年人身上。

摸准老年人分层次需求

京华时报:北京在推居家养老模式的过程中,朝阳区推行老年人“一键呼求”的试点模式。未来,是否会全市推广?

李红兵:这是肯定的,信息化一定是未来解决居家养老模式非常重要的必经途径。居家养老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分散,居住地分散、需求分散,这种需求的分散对于提供者来讲,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也将会带来很高的成本。因此,只有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把分散化的需求整合在一起,变成不同的几大问题。比如,老年人只需要找人上门来擦玻璃,而不是需要一个保姆,这时老年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满足需要,这就是细化问题。这样才能切身解决成本高,需求分散的问题。朝阳推广的这种方式,目前也在摸索经验,但一定要做的就是细化老年人的需求。

在“细化”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要摸准居家老年人分层次的需求。真正困难的老年人被两道门挡住了,一个是家里的门,不进家门了解不到老年人的困难。另一道门是心里的门,老年人表达不出来,我们要把困难找出来。需求不清就不会有好的供给,供给侧改革也是要调整这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抓需求,所以失独老年人的需要更是重中之重,这是我们上半年的重点工作。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