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高校学生毕业3至5年后进入创业高峰,启动资金、工作经验和创业团队是他们最看重的创业条件。《经济日报》记者在采访这些就业后再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时发现,他们创办的企业比大学应届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层次高、发展快、就业带动效应强。
创业动力在自身
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更多出于自身的原因,而并非是家庭支持和政府政策等外部原因
在飞搜科技的人脸识别引擎系统里,王凯给自己起名叫“大神”。“我们开发的这套系统对人脸识别率高达99.5%,还能够与数据库里的存量脸孔进行匹配。”王凯一脸稚气,可他本科毕业已快3年了。
记者连续问了好几个创业团队,发现团队主力大多有过工作经历,应届学生并不多。而且,部分学生曾经的工作相当不错,罗氏制药、大唐电信、陶氏化学,都是知名企业。
从全国来看,先就业后创业的路径已经被多数大学生认可。国家工商总局和教育部2015年联合对创业大学生进行了数据比对分析,发现创业的大学生群体中,毕业时间未超过5年的高校毕业生占84.2%,在校生仅占15.8%,且学生创业高峰集中在毕业3至5年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完成的“中国高校大学生追踪调查的数据”还发现,创业学生普遍认为最佳的创业年龄应该在30岁前后。
“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路径相对确定,即在接受完高等教育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岗位、积累工作经验,同时积攒创业的启动资金和寻找能够在一起创业的团队,从而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实现创业的梦想。”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副秘书长张久荣表示,“他们创业更多出于自身的原因,而并非是由于家庭支持或者政府政策扶持等外部原因”。
深圳市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招俊健也同意这种说法。“想创业的人国家一分钱不给也一定会创业,不想创业的人给再多钱也白搭。”这个相貌清秀的年轻人才28岁。在校期间,他曾经试水过一个叫做“咖啡厅——社交集客服务”的项目。在2013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华南区决赛现场,他当场获得投资人的25万元资金,退出了比赛。但是,那场创业并不成功。
“上手才知道自己缺少实战经验。”招俊健说。所以,招俊健毕业后选择先进入公司,积攒了大量制造业人脉资源,直到认识了现在的合伙人,才辞职创办了工匠社。他建议想创业的同龄人不要冲动,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作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