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注重”为导向打造特色课程
丰台一小
丰台一小紧紧围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六小公民’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育人目标,通过相关课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尊重、勇担责任”的公民素养。
学校副校长代淑娥表示,通过每月一节、典礼仪式、主题活动为内容的隐形课程和公民教育校本课程、其他选修类课程为内容的显性课程,把学校的课程与活动融为一体,形成大的课程观。
学校以“三个注重”为导向,打造学校特色课程。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上注重课内课外结合,既开足国家和地方课程,也为有特长和兴趣的孩子开设相应社团;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注重校内校外联动即推动校内教师自主开发,又引入社会资源丰富学校课程;在校本课程内容上注重传统特色课程开发,引入众多传统文化内容如京剧、毛猴、剪纸、风筝课程等进校园。
让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
杨镇中心小学
“近年来,学校将活力教育确定为特色发展的方向,活力教育是面向人,涵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教育。”杨镇中心小学校长朱秋庭在论坛上介绍,因此学校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语言与人文素养、科学与信息素养、品德素养、运动素养、审美素养+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内容的“5+1”课程体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导向,围绕五种核心素养,形成国家基础课程、拓展型必修课程和拓展型选修课程三个层级,实现了三级课程的有机融合。
同时学校通过以“活读”拓展视野的“言语课堂”、以“活情”展开习作的“情境课堂”、以“活动”锻炼健康身心的“跃动课堂”、以“活美”陶冶尚美情操的“浸美课堂”、以“活思”促进探究实践的“动溢课堂”、以“活悦”激活探究欲望的“游戏课堂”、以“活德”启智心灵成长的“体验课堂”实现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
融合教育助力学生成长
中关村一小
中关村一小刘畅校长说,针对小学阶段分科过细、教室环境过于强调学习场所而没有家的味道、传统学科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等现状,中关村一小在一年级阶段以“衔接、融合、突破”为内容实施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学科融合、教师融合、方式融合、资源融合、跨龄融合、家校融合等方式为低学段学生在学校迅速找到归属感。”刘畅校长介绍,例如学校统整教材,进行学科融合,让教材“多本”变“一本”;实行两位教师常驻班级一人上课、一人辅导的“一辅一教”。两人进班,交叉授课,同一主题,相互印证,相互配合的“主题融合”等方式融合。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学生家长成为了课程开发的参与者;教师真正打通学科间壁垒,顺应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变得爱读书、爱上学、爱学校;而中关村一小的校园则变得更像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