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投资人都是创业者的“天使”吗

2016-02-02 08:24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早期投资人都是创业者的“天使”吗

赵晓朴在2014年的一场路演上遇到了自己的天使投资人。当时因为紧张,他在上台前拆开了原本应该展示的白酒,狠狠闷了一口。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酒壮怂人胆”的行为被台下评委看在了眼里。之后,觉得这一举动“激情、实在”的投资人,给了赵晓朴一系列货真价实的支持,他的白酒公司慢慢走上了正轨。

并非每个创业者都能遇到天使般的投资人,就像正被投资方“折磨”的于欢。即使他明确表示没准备好,而且接盘者要和创始人签署对赌协议,天使投资方仍在全力把他的公司推向下一轮融资。 这让他感觉心寒,因为投资人的种种做法让他感觉到,“就是想把我赶快卖掉”。

早期投资人的形象究竟如何?清华x-labDNA基金投资总监戴永认为,神化或者妖魔化都是不对的。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一个遵循商业准则、同时平等尊重对待年轻人的普通人。换句话说,“投资人永远只是‘锦上添花’,不能指望我们‘雪中送炭’”。

看不见的资源比真金白银更有吸引力?

“钱不重要,没投资我们可以换种发展模式。”赵晓朴直言,看不见的资源反而比真金白银更吸引他。

从事家电维修O2O,已经融资四轮的杨一萌也持类似观点。他表示,自己当时谈了60余家才确定天使投资人。结缘的也恰是提问最多、最为仔细认真的基金。在他看来,懂行又用心的投资方能给自己提供很多预料之外的帮助,日后接触也会顺利。

用杨一萌自己的话说,“我们只会踏实干活儿,对方却擅长和外界打交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投资人不干涉公司的方向性事务,而是帮他策划新闻发布会,甚至处理公关文稿、PPT等琐碎的事情,这让杨一萌“相当舒服”。

赵晓朴也从投资人那里学到很多。去年上半年,投资人出于对资本寒冬的预感,曾和他在一次长谈中明确给出了减少投入、预备充足现金流的建议。几个月后,依靠提前预备下的资金安全过冬的赵晓朴有些庆幸,又有点后怕,因为“如果当时没有这样的劝告,公司可能就不在了”。

戴永所在的机构主要服务大学生,经常遇到一些仅有想法的年轻人。在他看来,早期投资人应该帮助创业者把技术或者创意变成产品和服务。在这其中,金钱的注入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为创业者商业模式的塑造提出建设性意见。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程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