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投资人都是创业者的“天使”吗(3)

2016-02-02 08:24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早期投资人都是创业者的“天使”吗

戴永承认,创投圈里有些投资人对创业者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尊重,甚至有投资人朋友为了控制公司财务,没收创业者的U盾。但他也认为,这部分不专业的人士终归是少数,投资人作为小股东,不越界也是遵循基本的商业规则。

无论如何,现在有更深层的两个问题困扰着于欢。首先,囿于投资方的人情往来,自己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参加各种路演和会面,专心做业务的时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在投资方的催促下,公司已经在烧钱和快速扩张中陷得很深,商业逻辑却偏离了太远。但还必须继续这种“错误的道路”以拿到下一轮融资,结果在死循环里越绕越深。

真诚和沟通是解药

如何找到“天使”投资人?杨一萌认为从开始就需要真诚,不能为了拿钱而一味迎合。他在融资的时候,也曾有不少投资人给出过意见甚至批评。他觉得,如果自己是细分领域的行家,那不妨坚持自我,因为“一个谎言需要100个谎去圆,开始就有所隐瞒,最后肯定会闹崩”。

沟通交流也很重要。杨一萌的投资人曾给予他50万元以下开销不需报告的权利,但他依旧会和对方沟通每个决策。在他看来,定期沟通代表着基本的尊重,投资人和创业者的信任感往往是在点滴小事中搭建起来的。

赵晓朴感觉,投资人对宏观市场更专业,创业者往往对具体项目更了解,双方沟通好就能事半功倍。他曾就一个决策研究了两个月,和投资人商议时对方却有不同的看法。好在,双方都没有被情绪左右,投资人担心的每一种情况都被赵晓朴思考过。现场重新阐述一遍,不但又一次清晰了思路,投资人在转为赞同的基础上还补充了很多好的建议。

不过赵晓朴也承认,默契能否达成要看投资人是否愿意给创业者尝试的机会。他认为,创投关系的两端应视彼此为伙伴,而不是债主,因为没有人愿意和债主交心。不少投资人嘴上说着“平等包容”,但潜意识里总想搞“一言堂”,这会影响关系。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同。邱谆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创业公司的合伙人,核心工作是服务创始人,而不是管理。他表示,投资人永远只能坐在公司“副驾驶”的位子上,在创业过程中随便夺权,就如同高速行驶时抢夺方向盘,十分危险。

赵晓朴直言,无论投资人友善与否,创业者都应该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因为投资人是遵循资本规则的逐利者,倘若一个决定对公司有利但会伤害到创始人,并不能因此就要求投资人不做。毕竟,投资人本质上是创业公司的天使,而并非创业者的。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于欢为化名)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程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