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投了不少,乡村学校为何不叫好(2)

2016-02-04 08:32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钱投了不少,乡村学校为何不叫好

硬件投入加大,易闲置浪费

在石槽乡一中校园里,一栋新教学楼刚刚打好地基。新教学楼后,一栋4层的教学楼,只有6间教室在使用,其余的多被废弃的桌椅堆满。

“听说新楼盖好后,学生全搬到新楼去,老楼当作老师的办公室。”石槽乡一中一名学生说。

位于赵德营镇镇中心所在地的张堂初中,一栋崭新的4层办公楼刚刚完工,紧邻该办公楼的,是一栋建成有些年头的宿舍楼。走进楼内,记者却诧异地发现,除了一层有两间房被该校教师当作宿舍,二层有一间被后勤人员占用,其余的竟全部闲置:楼梯扶手、房间木门上刷的红漆早已干透,从未使用过的铁锁,依旧崭新;楼道内铺设的水泥地上落下厚厚的灰尘,一串稀疏的脚印表明这里少有人来。

“现在就剩6个班,400多个学生,原来的宿舍还用不完,新的宿舍从建好就没用过。”该校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当地走访发现,当前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较差,无论软件、硬件都急需加大投入改善。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投入并不匹配现有学生规模,“鸵鸟的装备套在了麻雀身上”。

走访时,当地一些村干部和群众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反映,有些村学校明明缺老师,可上面来的项目却是盖校舍;有些教育硬件建设项目没有考虑到当地人口变化因素。比如一个村子在册人口1000人,学校就按1000人的规模建,可实际这个村子有六七百人常年在外打工,这样建起来的学校当然会闲置。

这些情况,当地教育部门并非不知。沈丘县教育体育局危改办负责人程自轩告诉记者:“过去搞撤并学校,从2013年之后,上边要求不能撤并了,只有一个一个地建。‘薄改计划’要求覆盖到每所学校,不论有多少人,都要改善校舍。国家现在有钱,叫你建你不建,等国家这个钱没有了,再想建也只能搁着了。”

对于记者走访中看到的情况,程自轩解释说,石槽乡一中因临近沈丘县城,南开发区又一直在向东延伸,以后该校将纳入开发区管理范围。“建设时有一定的规划,规划必须超前,不能现在有300名学生,就按300人的规模建,这个学校是按600人至900人计划的。”程自轩告诉记者。

对于张堂初中宿舍建成后一直闲置的问题,程自轩表示,该校原来生源好,有八九百名学生,因宿舍楼不够用,才于2012年规划建设了一栋新宿舍。“可谁知道,建成之后,学校生源减少了,就用不上了,这没办法。”程自轩说,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如果该校的教学管理上去了,估计生源会慢慢回流。

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堂屋漏了,却先给盖了个灶火。”2015年4月,一座由中央财政投资43万余元建成的宽敞食堂,在沈丘县槐店镇贾寨小学落成。但此举并没有获得当地村民的赞颂,他们不解的是,“上面拨了钱,为啥不先给盖教室”。

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进这座位于村中心的小学看到,通道左右两侧是3排低矮的瓦房教室,被白灰粉刷过的墙面露出斑驳的红砖,透过教室房顶的瓦片,依稀能见太阳照射的光线。顺着通道走到校园最深处,正对着通道的国旗台旁,一座刷着黄漆的新食堂,和学校的破败景象显得格格不入。

学校的一墙之隔,是村民们建起的几栋3层“洋楼”,“洋楼”们让校园内显得更加冷清、凋敝。“30年前,我上学时就在这教室里上课,一直用到现在了。”一位村民说,“学校就在村中间,孩子们走几步就能回家吃饭,盖个食堂有啥用?”

与贾寨村不同的是,困扰槐店镇左庄小学的则是缺操场。因已放寒假,校园里难觅学生身影,显得空空荡荡。操场上布满了杂草,两个破旧的篮球架早已生了锈,而新装不久的两个,因土地坑洼不平的,也极少被使用。

与操场相邻的,是一座投资22.6万元建成的新食堂。食堂墙壁上的标牌显示,该食堂建筑面积180平方米,资金来源为中央资金,开工于2014年11月26日,竣工于2015年4月27日。透过窗户,记者看到,食堂里连基本的餐桌尚未配备,更没有任何开火做饭的迹象。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2014年10月13日,沈丘县教育体育局发布招标公告,启动了一批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食堂建设项目。招标公告显示,当地要为沈丘全县230所中小学(初中7所,小学223所)每校建设一所食堂,总投资约1亿元,建设资金来自中央资金及省补资金,项目出资比例为8.5∶1.5,工期120天。

沈丘县教育体育局营养办负责人陈宁告诉记者,根据国家政策,河南省于2011年起,在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26个县开展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沈丘县是试点县之一。

“营养餐有家庭托餐、课间加餐、食堂供餐三种模式,沈丘县之前主要是课间加餐,建食堂是在逐渐向食堂供餐过渡。”陈宁说。对于村民们反映“未修教室却先盖食堂”的意见,陈宁解释说,“中央专项资金是分条块做的,拨的是建食堂的钱,不能用作其他用途,只能建食堂。”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张玉甫 潘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