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要“精准投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协调、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作为扶贫攻坚工程的重要手段。
在此背景下,国家和各地方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了大量教育工程项目,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例如,2011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先后投入300亿元建设农村中小学食堂,要让“营养计划”国家试点县所有学校都有食堂或伙房;2014年,“全面改薄”启动实施,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50亿元,用5年时间投入1750亿元聚焦贫困地区,使那里的义务教育学校都能基本达标。
中国青年报记者从2月2日召开的河南省“全面改薄”工作推进会上获悉,2016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把“全面改薄”工作列为河南省10项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各市县与河南省政府签订的责任书中明确,到2018年年底,河南各地要全面完成“改薄”任务,河南全省“改薄”五年涉及小学、初中22767所,占全部义务教育学校数的78%。
此次会议上,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要求,各级政府要统筹协调各类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整合使用,集中投入“全面改薄”工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建设效能。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在本次会议上讲话时也明确表示,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保证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最关键的环节。
那么,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究竟该如何“精准发力”呢?
有农村基层教师认为,“大集中、小分散”是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小分散”的关键不是广撒网,而是精准施策。现有不少政策、做法缺乏精准性是造成乡村教育种种矛盾的原因。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要与当前学生规模相匹配。”有受访教师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对辖区学龄前儿童家庭进行摸底调研,对学生规模作出基本判断,科学合理决定各类教育投入的规模。一些在校生持续减少的学校,不宜再大规模投入改善各类硬件设施。也有人建议,与其“撒花椒面”式的投入,不如选择重点学校“精准发力”,节省下来的钱用来购买校车,保障学生通勤。
“推进教育公平,确实需要‘精准发力’,对于我国来说,重点建设乡村教育,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就是教育公平的‘精准发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要办好乡村教育,当前最为关键的,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要缩小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必须有至少和城市学校一样的师资。
对于这样的观点,不少受访基层教师深表认同。“乡村教师的待遇每月只有2000元,连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还不如。无奈之下,不少老师就有了‘第二职业’,有的甚至会卖辅导书、办补习班,搞其它门道挣钱。”他们建议:“要继续提高乡村教师补贴,直接把经济利益给你了,不就安心教学了。这样,选派的年轻教师、副课教师,才能在农村待得下,留得住。条件改善了,学习多样化了,学生才愿意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