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我过着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是在家里,一个是在学校,就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样。而我对这两个世界的控制很完美,让它们不会干涉到彼此。
在学校,我很容易就将自己身上的“中国性”(Chinese-ness)放在一边。我和同学们一样,都穿着苏格兰花格裙和海军蓝的polo衫,编着法式发辫。所有人都打曲棍球,背着同样的背包,读同样的书。
虽然我很清楚自己是中国人,但是我的内心还是有一部分没有意识到自己跟朋友们并不一样,认识到自己其实是其中的少数派。当你的周围没有什么其他有色人种学生的时候,你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同,因为你看不到周围的同学有什么区别。更多的只是看到彼此身上的共同点,而不是我们之间鲜明的区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潜意识依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还是一直在努力融入主流中。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我很排斥人们将我和其他华裔、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我也从来都不想加入亚裔女学生联谊会。
更重要的是,我只想要做自己,想要摆脱华裔身份在我身上刻下的烙印。我的父母告诉我,只要努力,我可以完成任何梦想,种族身份不会给我任何影响。这也是他们能在美国安身立命的根本。华裔的身份看起来没有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和生活造成任何负担。
但是,在我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后,我再次感受到了肩上承担的责任的重量。这一次,我没有再回避自己的种族背景,因为让我的孩子们知道和理解他们来自哪里是我的责任。
的确,我的两个孩子成长期间,离中华文化已经越来越遥远,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们分享这些传统。我无法为他们复制我童年时代有着那么浓厚中国印记的家庭。成长期间,我没有意识到那些我弃如敝履的文化负担,是我身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作为一名母亲,对于如何将我一直以来不愿意面对的“中国性”的一面展现给孩子,我很困惑。
“妈妈,寒假后,我们就要开始上有关中国的课程了。”将要上三年级的儿子对我说道,我已经预感到了他接下来的问题。
“教师计划了很多活动。也许你可以帮帮我?或者来参加我们的华埠之行,一起庆祝中国新年?”他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我实在有些心虚,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也许,在他开始学习相关课程的时候,我也能和他一起接受这方面的知识,真正深入地了解我们的身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