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加蒂格迪大坝项目和阿迪帕拉电站项目,一个身处亚热带雨林的群山之中,一个面朝广阔的印度洋。
这两个相距200多公里的项目,有着共同点——都是印尼政府极为看重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由中国国企承建。
它们在海外市场的曲折经历,与近年来大多数“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类似,在展现中国制造、中国技术硬实力的同时,越来越注重“以心交心”的“软实力”,逐步赢得当地民众的认可,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中国企业来了,他们的生活改变了
芝马努河蜿蜒流淌,由南向北纵贯印尼西爪哇省。河水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了雨季的洪涝灾害、旱季的缺水。建在芝马努河中游的加蒂格迪大坝,为面对天灾束手无策的当地居民带来了希望。
72岁的塔塔住在芝马努河下游的苏拉巴蒂村,以务农为生。在加蒂格迪大坝库区,他告诉记者,“有了这座大坝,以后旱季也可以耕种了,不用去山里接泉水了。”
几乎一辈子生活在此地的塔塔知道,这座大坝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历经法国、澳大利亚等多国公司设计、论证,50多年后,最终由中国企业得以实现。
2007年,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旗下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水电”)与其他4家印尼企业组成联营体负责加蒂格迪大坝的施工建设,其中中方企业在联营体中处主导地位。经过长达8年的建设,大坝工程基本完工,2015年8月底,大坝顺利蓄水。目前,正在建设二期水电站项目。
这座大坝给塔塔家带来的改变不止于耕种,让当地人欣喜的是,中国企业的到来,为他们创造了就业机会。
“我的孙子、儿子、女婿都在中水电上班。有的在灌浆队工作,有的做铸轧工。”自从有了这份工作,“他们都买了新的摩托车”。最令塔塔高兴的是,中国企业把工作机会带到了家门口,他“能每天看到孙子了”。
当地居民丫丫已经在项目上工作8年了,是加蒂格迪大坝项目为当地创造800多个就业岗位中的一例。被中水电公司聘为司机以来,丫丫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月收入比之前提高了一倍,最高时可达到500万印尼卢比亚(约合人民币2300元左右)。
受雇于中国企业的当地居民不仅在经济条件上有所改善,在技能上也得到大幅提升。
负责金属结构安装的王连忠是加蒂格迪大坝项目上的老师傅,他在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一开始这些当地工人只能干一些力气活儿,现在许多人已经能胜任电焊、金属制作、操作推挖机、汽车驾驶这些技术活了。”
在位于印尼中爪哇省西南部的阿迪帕拉燃煤电站项目,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阿迪帕拉燃煤电站项目是印尼第一个“1000万千瓦一揽子电站建设项目”的收官之作,由中国通用集团旗下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技”)作为总承包商承建。
当地居民雅蒂在阿迪帕拉项目现场的日常工作是负责办公区域的保洁,她的丈夫也被聘为司机。雅蒂说,她所在的村子总共有15人在阿迪帕拉项目工作。最让她感到满意的是,每天下班骑摩托车半小时就可以到家,这让她可以更好地照顾家人。在此之前,她不得不远赴香港和新加坡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