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当地居民认同不乏曲折过程
现如今,丫丫与中国同事已“打成一片”,平常大家相处“非常友好”。
中资企业与当地雇员、居民的融洽关系,并非从天而降,而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切实行动获得信任,其中不乏曲折过程。
阿迪帕拉电站项目部副总经理骆毅对此感同身受。
骆毅看到了一些中国企业的教训。他举例说,“印尼过穆斯林新年时,当地有发13个月工资的惯例。以前有中国公司,趁节日前先解雇一批员工,这样可以省去一笔支出。实际上这样的做法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在骆毅看来,公平、公正地对待当地员工是赢得民心的第一步。
与许多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一样,与当地劳工组织打交道是必上的一课。
骆毅负责的阿迪帕拉项目并非一帆风顺。项目开工不久,周边乡镇的一个劳工组织找上门来,要求项目部从该组织中雇用劳工并采购原材料,并以此为由干扰施工进行。但由于项目的土建施工工程已按原计划分包给印尼国内的其他施工企业,当地劳工组织的要求难以满足。
骆毅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一个外国公司的大型项目进来,当地人抱有很大期待,希望能够从中获益”。
“要给当地人带来一些切实的利益”。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与沟通,中技公司采取了变通措施,在当地分包商无法正常履约的情况下,依据合同要求施工分包商停止工作,由中技接手了进场道路和场平施工,同时从当地劳工组织采购原材料并雇用劳工。最终,消除了劳工组织的抗议和干扰,同时降低了施工成本。
在阿迪帕拉项目的建设高峰时间,有2000多名印尼员工被聘用,中国员工与印尼员工的比例基本达到了“1∶4”到“1∶5”的水平。虽然直接从中国雇用熟练工人的效率可能更高,但骆毅认为,积极为当地创造就业,是作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
这得到了当地居民和印尼方的认可。“在许多地方,外来企业和海外劳工被认为是工作抢夺者,但阿迪帕拉电站项目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来自业主方印尼国家电力公司(PLN)的高级机械工程师Endry Hse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