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周泓介绍,中德的一块“金字招牌”正是借鉴了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教育模式上的“订单式培养”,即“入学即入职”的模式,从学生中为企业定向培养最需要、最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像制造业最紧俏的机械工种,学院与行业巨头博世力士乐共同举办“双制订单班”,按照“德国双元制模式”,联合培养“精密机械工”“工业机械工”和“机械电子工”,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四期,全部入职博世公司。
在王成荣看来,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度,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停留在人才培养层面,还应主动充当企业发展“智库”的角色。举例说,在全国甚至海外都已经颇有名气的大董烤鸭与菜百集团,不仅掌门人或高层经理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学校为其提供的咨询与发展建议。
从被动到主动,职业院校当提前筹划布局
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处长王东江介绍:为了应对高端制造业回流本土、低端制造业进军东南亚的趋势,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势必承担起重要的使命,因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职业教育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生源下降等原因给职业院校带来了生存发展的挑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给职业院校带来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给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水平带来了挑战,信息技术的瞬息万变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带来了挑战。这都倒逼职业教育必须优化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含金量”。
从被动而行到主动求变,王东江建议,“职业院校应该理念超前,同时超前调研,要加强与区域内发改部门的合作,跟上区域产业园区或者新项目的建设速度,结合原有特色专业基础,进行新型人才的方向性培养,并做到早于项目建成,培养出所需人才。”
“职业教育急需在招生模式上有所突破。”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兴会坦言,就业看涨是对职业教育最直接的促进,但扭转社会偏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为了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与社会认可度,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亟待破解。王东江谈到,目前各单位普遍按照学历定工资,而非按照岗位定工资,直接导致了学历崇拜等趋势。同时,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上升通道尽管局部打通,但仍受到升学比例的限制,直接影响到学生积极性。加之目前职业资格证书与文凭分属人力社保部门与教育部门管辖,均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