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北京推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名校办分校是其中一个重要策略。从上世纪末,示范高中校接收薄弱初中,独立初中建制,办成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名校办分校掀起高潮。2005年,北京市正式启动名校办分校试点工作,7年后又正式启动“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北京市中小学名校办分校又掀起新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北京市优质中小学跨区办分校已达120余所。
■专家视点
读懂学生是
资源共享的前提
在达到基本办学标准的前提下,学校教育效果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由学校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班级活动实践、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而学生由于不同的个性、家庭背景、社区环境的影响,对不同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班级活动实践、校园文化有着不同的适应状况。因此,只有创设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名校办分校要加强区域政府部门之间的统筹和协作力度,做好分校的建设规划,同时做好名校办分校的顶层设计,规划共同愿景;明晰名校、分校合作交流的内容,通过分期合作协议等方式,将交流制度化、常态化,确保将合作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建立名校办分校考核评价机制,分别对办学合作双方进行绩效考核。
要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只有揭示不同地域、不同生源学校的有效管理、有效教学途径,揭示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环境下学生成长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推出特色学校,推出优秀校长和教师,扩大骨干示范队伍,提升教育者的整体水平;同时加强过程性的监督考评,科学地认识双方之间的差异,才能实现名校和分校的协调、持续发展。
□文/薛二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现象
名校办分校呈现四大类型
从2005年,北京开始推动名校在郊区县建立分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北京市范围内的名校办分校已近200所,其中跨区办分校达120余所。
有业内人士按着管理形式的不同,将目前北京市名校办分校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是优质校办民办学校模式。这种形式多见于十几年前,北京五中分校、二中分校、十三中分校,后来这些体制改革校纷纷转为公办。近年来,为满足社会需求,一些优质校又开始探索体制改革,新创办了民办学校。如陈经纶中学分校实验学校等。
第二类是合作共建模式。优质资源校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合作,由名校向分校输入教育品牌、理念和管理等,但这些学校并不是同一法人,有些合作是政府牵线主导,有的则是自发合作。这一合作模式比较普遍,如北京二中亦庄分校、黄城根小学怀柔分校、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等。
第三类是“城乡一体化学校”模式,名校跨区到远郊区县新建校舍成立分校,这些分校的法人与本部同属于一个法人,实行一体化管理,如北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交大附中密云分校、一零一中学怀柔分校等。从2012年到2014年三年间,北京市共建设城乡一体化学校65所。
第四类是集团化办学模式。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优质校通过集团化办学形式,承办薄弱校或承接新建校,将这些学校作为分校区或集团成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与本部一致,适当保持成员校的个性文化和办学自由度。如北京小学、史家小学、首师大附中等集团化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