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优质校跨区办学再掀高潮
上世纪末,为建设一批优质示范性高中校,为配合落实好初、高中脱钩政策,缓解地区择校问题,北京二中、北京五中、北京八中、北京十三中等一批优质校开始接收薄弱初中,独立初中建制,催生了一批优秀的体制改革校。北京市基础教育步入名校办分校探索尝试阶段。
2005年,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会同北京市教委等委办局和区县政府正式启动了名校办分校的试点工作。在各区县政府的主导下,名校办分校工作出现小高潮。以大兴区为例,先后引进了北京小学、北京八中、景山学校、北京十四中等区外优质学校。
2012年,北京市正式启动“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由北京市层面提供经费支持并协调各部门工作,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重点支持部分学校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北师大附中平谷第一分校执行校长李磊认为,城乡一体化项目为快速提升区域教育水平、缓解择校热起到有益作用。
记者盘点发现,随着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逐步深入,近两年一些市区优质校纷纷采取“集团化”办学形式,在本区或跨区开办分校。如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实验二小、北京小学等教育集团除了立足本区之外,在其他区县也有不少成员校。
趋势
双方“粘合度”不断加强
从名校办分校的区域特点来看,跨区办学的优质校多集中在东城、西城和海淀三个区,而朝阳、丰台和石景山区优质校多立足本区办分校。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一些“加工能力”强的普通校也开始受到青睐,如海淀区的北京实验学校就通过集团化形式,承办了平谷区的4所学校;育英学校在怀柔、延庆办分校,中央民族大学附中也在丰台、昌平两区承办了分校。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北京市教育改革不断出台新举措,划片就近入学新政策的实施,中高考改革及招生制度的调整,以及中小学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等,客观上要求双方合作更加紧密。从名校办分校的合作方式来看,双方的合作正逐步从感情维系,到文件约束,再到彼此真正需求,紧密程度在不断加深。有教育专家认为,名校办分校合作开始步入提质增效期。
该专家还分析指出,一方面教育改革新形势使教育薄弱学校和地区更加需要优质校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也会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的布局。如随着北京行政副中心地位的确定,通州区即将成为继朝阳、丰台、大兴之后又一个引进名校的“大户”。
思考
校际合作目标须明确
名校办分校是促进基础教育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通过这种形式,政府加大了对薄弱校和郊区县教育经费投入,大大缩短了薄弱校的建校周期,使名校和分校的硬件条件都有很大提高;名校及分校的内涵发展明显,双方在发展理念、学校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使分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逐步得到社会认可。
名校办分校探索出了缩小校际、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途径,加大了区县间的合作,较好地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引领作用,让农村和薄弱地区的学校、教师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城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显著缩小,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薛二勇副教授指出,名校办分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面临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合作受制于管理体制、交流缺乏制度性保障等问题。因为,义务教育为区县管理体制,名校与分校在办学公用经费、教职工编制、绩效工资的实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此外,名校与分校之间的合作良莠不齐,双方责任、义务不明确,合作交流缺少目标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