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二七”精神、“扶轮”宗旨
“扶轮小学最辉煌的时候在解放初期,在校生曾达到48个教学班,2400多人……”说起扶轮小学,孙少红言语中透着些许自豪。“在70年代,扶轮小学在全区数学竞赛中分获集体和个人第一名。80—90年代初,小学毕业统考成绩一直位于全区前列。毕业生中有10余人成为丰台区的中高考状元。
然而,2000年后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困难, 2004年,学校彻底失去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曾一度打算停招。孙少红说,师生们没有放弃,积极的想办法应对各种困难,坚持了下来,这才有了现在的扶轮小学。“奉献”和“坚持”是在老师们中间出现的最多的两个词语。 “不畏困难,乐于奉献、永争一流”的二七精神和“进学校读书、出学校服务”的扶轮宗旨已经融入到师生的信念里。百年扶轮学校兴盛的秘密也正是在这里。
从铁路子弟小学到今日的扶轮小学,一路走来,在艰苦的条件下,扶轮小学“服务、扶助、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从教师到孩子,都真切的感受到了“二七”精神、“扶轮”宗旨,从扶轮小学走出了外交官、将军、企业精英、赛场健将……更多的是扎根于铁路为铁路事业奉献的校友们,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服务、扶助”的优良品质。
“进学校读书,走出校门,用学校所学的东西为社会服务”。服务国家、服务自然、服务家长、服务师生是扶轮小学提出来的四个服务。“扶轮学校办学最初的宗旨就是为铁路服好务,办校服务于广大的铁路子弟。而教育本身就是服务,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吻合的”。孙少红说。
服务,在扶轮小学,体现在方方面面。
学校从不同角度为老师、学生服好务,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扶轮小学从2007年开始加强教研组建设,积极为教师搭设学习、科研和展示的平台,把教师的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与学校结成“命运共同体”。
老师不仅在课堂上为学生服好务,生活上面也很细心。对于被疏于照顾的留守儿童,老师会带孩子去洗澡剪头,周末带孩子出去玩;学生跟家长有了矛盾,老师不厌其烦的沟通做工作;为使幼小更好的衔接过渡,一年级学生一人配备了一张床午休,放学家长来不及接走孩子,学校有免费的托管;学校设立了各种体育设施,攀岩墙、攀爬网、高低杠、吊环等应有尽有,只为让孩子们学习之余能得到更好的放松;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老师们会在六、日无偿为学生补习,老师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跟学生做朋友、交心,也会给学生真诚的道歉……
在扶轮小学,没有差生,所谓的“差生”只是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这些孩子得到适当的帮助是能够转变的。孙少红带头认领“潜能生”,不同的科任老师都要认领不同方面的潜能生。跟“潜能生”合影 、陪伴“潜能生”听课、跟“潜能生”谈心……
“当老师得有一颗善良的心,每个孩子都要发自内心的喜欢”。孙少红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凝聚了一批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不畏困难、不计得失、乐于奉献、服务学生的老师们,让这所学校充溢着满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