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热议两会“好声音”

2016-03-14 14:18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一线教师热议两会“好声音”

教育作为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样也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广泛讨论的话题。从为教师“减负”,到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再到明确惩戒权,让教师敢管学生……代表、委员们在两会上发出的“好声音”,引起了一线教师们的热烈讨论。

一线教师不应承担与教学无关任务

“不少一线教师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教书育人,有时还要承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任务。例如,一些一线教师向我反映,本应社区承担的疫苗建卡等任务,在一些学校要由教师来完成。类似的要‘补’的、手写的资料,虽然与教学无关,但有时也会安排到教师身上。希望教师能更多地回归教学本身,不要承担与教学无关的任务。”

——吴明兰(全国人大代表)

■教师说

郭海龙(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诚如吴老师所言,本应社区承担的疫苗建卡任务与班主任“一毛钱”关系都谈不上,如今却成为了老师的任务。不仅如此,各个学校食堂以外包形式由企业管理,可学生们饭费及午间用餐盛饭、纪律维护与一线教师工作捆绑于一体,所有这些根本不是教学任务,却占据着老师们大量的时间。

早晨七点半是大多数人的起床时间,而此时一线教师早已开始了工作,上午上课、批改作业、备课,课间还要回到教室维护课间纪律,科任课带队送学生,往返于办公室和教室;来回奔波,疲惫不堪。中午可小憩一会儿缓解疲劳,可还有新的任务:为学生分饭,维护孩子们用餐秩序。周而复始!老师们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可却本末倒置。这一系列和教学无关任务占据了老师们大量时间。疲于完成各项任务的教师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没有三头六臂,没有分身术,他们唯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棵草去!

提高教师“教龄津贴”不让教师吃亏

“适当提高教龄津贴,让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在待遇上吃亏。教龄津贴要随着其他津贴、补贴的增长而增长,按当地教师队伍平均工资增长幅度提高,这样有助于在一线专心于教学工作的老师安心做好教育。”

——马秀珍(全国政协委员)

■教师说

孙志江(北京市日坛中学实验学校):“教龄津贴”是国家发放给教师的津贴,是党和国家尊师重教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教师的职业非常辛苦,很多教师每天很早就来到学校,到点也不能按时下班,更有一些教师即使回到家还要继续工作。我国从1986年7月1日起开始实行“教龄津贴”制度,“教龄津贴”当时占教师工资总额的1/10左右,这个标准已经执行了三十多年了,现“教龄津贴”大约占教师工资的1/400左右。可见这么多年“教龄津贴”变化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师的幸福感。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他们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他们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担负着学校的重要工作,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如果能够增加教师“教龄津贴”,会更加调动这些教师的积极性,提升这部分教师的幸福感,从而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工作。提高教师的教龄津贴从目前看的确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

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中小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都已经大大提升。可是与之对应的是教师工资待遇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样不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如:设立教育质量奖,对教学能力比较好的老师进行奖励,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使教师队伍更加稳定,推动国家的教育事业得到发展。

——舒安娜(全国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