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进行教育,是严加管教呢,还是大胆放手呢?这在家长当中是有不同认识的,并且各有自己的理由。
认为应该严加管教的家长说: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必须严加管教,绝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认为应该大胆放手的家长则说:
“要发展孩子的个性,必须放手让他们做自己愿做的事,管得太严,会压制孩子个性的发展。”
应当说,家长们所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一些片面性。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绝对化。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对不同的事物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这才符合辩证法。教育子女,也要按照辩证法的规律办事。
对孩子进行教育,究竟是该“严加管教”,还是“大胆放手”,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对这个问题有他独到的见解。
有一次,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对于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管什么呢?学习不好,品德不好,没有礼貌……这都要管。什么要放呢?吃苦耐劳的事,经风雨见世面的事,要放手让孩子去干。”
刘少奇的见解很有道理。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该管则严加管理”
二十世纪60年代初,少奇同志的儿子源源在学校住宿,每周回家一次。当时,学校为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建立了学校家庭联系薄。老师把学生一周的 表现写在上面,由学生本人带回家去给家长看。当时,少奇同志担任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职务,工作是那么忙,但他也要抽出时间,亲自过问此事。有时还写上自己对 孩子的批评意见。为了避免张扬孩子的身分,少奇同志在联系薄上签上自己少年时代用过的名字。
有一次,学校食堂吃枣窝窝头,源源把大枣挖出来吃了,把窝窝头给扔了。少奇同志知道了这事,严厉地批评了儿子,并在给老师的联系薄上写道:
“要爱惜劳动人民的果实,粮食来之不易,不容糟踏!”
还有一次,少奇同志听说源源让学校的阿姨给洗了衣服,就在联系薄上给老师写了一段话:
“源源应当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自己的衣服要自己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劳动是光荣的,不劳动是可耻的!”
作为国家主席,少奇同志如此严格要求子女,使老师深受感动。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少奇同志到首都机场迎接外宾。他的女儿平平也正好由学校选上给外宾献花。通常情况,献花以后,学校用汽车把同学们送到市内, 再由老师一个个分别送回家里。这一天,天已很晚。正好少奇同志又在机场,学校的姬阿姨为了不让平平再白跑一趟学校,就把平平交给了少奇同志的警卫员,委托 警卫员把平平带回中南海。
少奇同志平日是不准孩子乘坐专车的,听了警卫员的情况说明,才同意下来。平平跑过去见爸爸,少奇同志问她:
“你跟班主任老师讲过了吗?”
平平听了爸爸的话,转身走到班主任老师面前说:
“老师,姬阿姨让我跟爸爸回家,我可以走吗?”
老师说:“我知道。你走吧。”
当平平回到爸爸跟前时,少奇同志又问她:
“你跟老师说‘再见’了吗?”
平平一伸舌头,扭头又跑到老师跟前,恭恭敬敬地说:
“老师,再见!”
当她又回到爸爸身边时,少奇同志望望一群少先队员,又郑重其事地说:
“你跟同学们说‘再见’了吗?要懂得礼貌。”
这样三番五次的,平平被弄得不好意思了,但她还是返回队伍前,向小朋友们挥手告别。
1958年,电视机刚刚在国内出现,当时还是一种很新鲜的东西,能看到它的人还不多。一天晚上,少奇同志回家,一进庭院,就听见孩子们兴奋的叫嚷声。他走进客厅一看,孩子们正在围着一台崭新的国产电视机看节目呢。
他走过去问孩子们:
“这电视机是哪里来的?”
孩子们说是某某单位送来的。少奇同志皱了皱眉头,没说什么,看了一会儿电视就去办公了。
过了两天,他把孩子们叫到跟前,心平气和地对孩子们说:
“电视机是公家送来的,我们不能据为己有。再说,我们这里有许多工作人员和警卫战士,应当让大家都有机会看。你们说,电视机应该放在哪儿呢?”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下子都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异口同声地说:
“放到食堂里,机关食堂里天天有许多的叔叔阿姨在那里吃饭。”
第二天,电视机就搬到机关食堂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