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频频曝光校园欺凌事件,媒体、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也高度关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发言指出:“我们要通过修法、释法,让恶意造成重大伤害的欺凌者,受到纪律、法规、法律的惩治。”如何防范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已成为考验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期校长圆桌,来自北京市中小学的校长和法律专家将分享他们的观点智慧。
靠好文化好制度“管”学生
有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一所学校的文化应该以优秀的价值观为核心,如一条看不见的河流默默地滋润着学生的成长,成为时时影响师生行为的基本因素和准则。针对频频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校长王泽旭与和平里第九小学校长乐波都不约而同地建议从学校文化建设着手进行预防。
在具体操作层面,乐波校长还建议应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着手。他指出,从学校层面来讲,要加强德育工作,加强正面宣传,评比和监督要到位。一个好的校风,好的班风对人的成长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学校的评比与监督要落实到位,规则要细化,要引导正能量,让学生有一种荣誉感。批评也要有力,对不好的行为必须有威慑作用;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心理辅导,对于“霸王学生”的“破坏性心理”要及时疏导。他还建议,学校要设立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室,用科学测试的手段,找出学生心理的“痛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从教师层面来看,乐校长认为要发挥好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作用。毕竟,对品行不端学生的教育、转化与管理,要靠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多做工作。他特别指出,班主任是一个与学校并列的力量。基于许多校内欺凌都是隐性的,但是客观上的确会对孩子造成不可低估的伤害,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提升师德水平,加强管理技能学习,要真正融入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好的班主任不能呆在办公室里,要经常下‘基层’,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科学家教 不养“小霸王”
“养不教父之过”,孩子出现欺凌同伴现象,跟家长疏于管理或是管教不当也有很大关系。在乐波校长看来,发生校园欺凌的主要原因在于家教。“在家被宠坏了,溺爱惯了的孩子连父母都不尊重,自然在他身上有一种‘霸王心理’,时时处处喜欢强势,缺乏有力的约束,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欺侮同学的行为。”
首都师范大学属中学永定分校校长徐骏指出,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讲,父母除了不能娇惯溺爱孩子之外,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如果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则孩子往往会变得自信、勇敢,自我效能感强。这样的孩子即使在面对欺侮时,也会积极地表现出防卫意识,并会积极地找老师、父母帮助解决。但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被父母看到缺点,饱受批评的他们,就会缺乏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在面对欺负时,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
徐校长还强调,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做到理解和共情,也会避免其成为一个欺凌者。相反,如果父母与孩子亲子关系恶劣,彼此内心产生隔阂,不仅无助于减少孩子的欺凌行为,反而会成为其在学校产生攻击行为的诱因。
徐骏认为,学校也需要利用家校沟通渠道,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和宣传,争取家庭的支持配合。同时,加强家长学校建设,丰富家长学校教学内容,既要普及教育知识,更需普及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