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儿科医生成为"稀缺"人才(2)

2016-03-22 16:59 bjd.com.cn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不要让儿科医生成为

出镜

人物

主任医师齐建光

收入不高工作累

年轻医生频跳槽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是国家重点学科,这充分说明北大医院儿科的学术地位和诊疗水平。因此,北大医院的儿科相对多数综合医院来说,规模也比较庞大,大约有60名医生,科室的病房共有172张床位。今年42岁的齐建光已经评上了主任医师,同时还担任科室的行政副主任,但即便是这样的资历,她也绕不过三个字:上夜班。“在我们科室,只有年龄到了50岁,才可以不上夜班。”齐建光这个年龄段的医生们,基本上每周上一个夜班。很多患者不知道的是,他们在上这个夜班之前,先上了一天的白班;下了夜班不能回家,而是要接着出第二天的门诊,忙完当天的门诊之后才能下班。

齐建光1998年硕士毕业后进入北大医院儿科工作。“当时我是自己选择了儿科的专业方向,我喜欢孩子,而且我在儿科实习时,也很喜欢儿科的氛围。”每个科室的医生都被不同的文化塑造成不同气场的人,北大医院儿科的医生们都很温和,科室内的气氛也很民主。良好的小环境、北大医院儿科在全国稳固的学术地位,依然不能将所有的医生牢牢锁定。“我刚到科室工作的那几年,几乎年年都有医生离职。”齐建光说,有的医生出国了,有的医生下海了;最近这两三年,儿科流失的医生比较少,但也有年轻医生跳槽去了民营医院,“公立医院工作强度大,工资水平低。”齐建光说,北大医院儿科并没有出现一些兄弟医院儿科“受气”的情况,但儿科医生们的收入确实不高,年轻医生苦读10年,毕业后要面临着养家的任务,但他们凭借一己之力,甚至付不起一套房子的首付。巨大的生存压力,让一些年轻医生不得不考虑生活的需求,选择了离开。

出镜

人物

青年医生小黄

儿童用药风险高

只因喜欢才坚守

小黄是北京朝阳医院儿科的一名年轻医生,读了五年本科、三年硕士,毕业后又到一家著名的三甲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一培训又是三年。之后,她回到朝阳医院儿科工作,目前担任朝阳医院儿科病房的住院总医师。

“住院总医师基本上要住在医院里。”小黄的工作状态是上24小时班,休息24小时,下班后通常还需要加班。很多患者以为住院总医师就是在病房里转悠,实际上,小黄在上班时间不仅要在病房里诊治住院的患儿,还要负责其他科室的会诊,偶尔也会在病房不忙的时候去支援门诊的工作,同时她还承担着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

朝阳医院儿科病房分为普通病房和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病房通常有14到16名患儿住院。”说到新生儿就不可避免要说到产科——朝阳医院产科是病理产科,因此,经常有危重孕妇分娩出的宝宝需要进行治疗,这些新生儿往往从产房或手术室直接进入新生儿病房,“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新生儿转入儿科,可想而知儿科的压力有多大。”

新生儿的体重小,一般体重都在3公斤左右;要是遇到早产的孩子,体重更小了,有的甚至还不到1.5公斤,这就需要医生用药非常精细。高强度的体力消耗对于小黄来说,还真不算什么,反倒是新生儿诊疗的这种精细,让她觉得“心累”。“新生儿用药都是根据体重计算出来的,有的宝宝一次用药只有几微克,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需要反复核对、反复计算宝宝的剂量,就怕出错。”与成年人不同,新生儿病情变化非常快。以感染为例,成年人感染后一般都会出现发热等症状,但新生儿感染通常不发热,甚至低体温,症状很隐匿,“比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表现可能就是不爱吃奶、不爱哭闹,肚子胀,医生必须要仔细听宝宝的肠鸣音、结合辅助检查才能判断。”一旦医生没判断出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有可能在半天内就会进展到肠穿孔的程度,需要外科手术,甚至会死亡。

这些新生儿宝宝给小黄带来的压力很大,但小黄依然觉得儿科的工作很有意义。“我读研究生时,是自己选择的儿科专业,因为我喜欢孩子,当时根本没有考虑收入的问题。”如今,小黄偶尔也会和特别亲近的同学聊聊天,问问收入,“还是最低的。”全面二孩政策启动和两会相关议案、提案提出后,小黄觉得今后儿科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收入比起同学们来说不算高,但我依然很喜欢儿科的工作,儿科医生真的很重要。”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