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儿童医院院长倪鑫
恢复儿科专业招生
形成合理价格体系
做医生难,做儿科医生更难。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千人儿科医生比率为0.53,美国是1.46。照此比率,我国儿科医生缺口至少20万。儿科医生的工作状态就是:压力大、风险高、收入低。北京儿童医院一名急诊科的医生说梦话都在喊着:“孩子不行了,快叫主任来!”她的丈夫握着她的手说:“叫了叫了!”她才继续睡去。医生少,患儿多,医务人员拼尽全力也难免照顾不周。一家只有一个宝贝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病痛,家属心情尤其急切,指责、辱骂甚至动手就成了常事。儿科用药的风险也比成人高,细微的差别会在机体里产生明显的变化。高强度的工作让医生身心俱疲,一些儿科医生选择了离开。
“中国儿科医生正在成为国家的稀缺人才,儿科医生请不要走,我们需要你!”倪鑫说,人才培养源头的断裂从根本上影响了儿科医生的后备力量。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1999年起停止招生,人才供应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儿科医生的短缺。儿童医院不仅招不到人,还面临医生流失,一些儿童医院同年入职的医生有近30%离职。在综合医院,儿科因为收入低,同等工作量的儿科医生绩效低于其他科室,成为医院的包袱,部分儿科医生开始转行。儿科医生越是紧缺,工作压力就越大,在待遇得不到改善的前提下,只会有更少的人从事儿科医生行业,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但目前高强度的工作,即使是提高收入,不少医生也不愿意干儿科。曾经有一名医生想来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上班,本是板上钉钉的事儿,结果这名医生实地考察后,就给当时的急诊科领导打电话说:“就这劳动环境和工作强度,一个月给10万我也不愿意干!”
倪鑫说,要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首先要开源,例如加分、恢复儿科系,但这解决的仅仅是门槛问题,进去了能不能留住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儿科的薪资待遇问题是核心问题,医院的发展、文化建设、科研水平也是儿科医生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要解决儿科医生的薪资待遇问题,第一要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给予儿科医生特殊政策,以提高薪资水平。第二,要进一步完善儿科的医疗收费体系,重新计算儿科的人员成本、处置费用成本,提高服务性收费,降低药品加成,形成更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此外,还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儿科医院建设,增加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