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过半孩子认为“父母不能理解我”,但他们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并未伴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而是更倾向于内隐的情感需求,这种变化往往易被部分家长忽视。
话题:“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他们经过你来到世上而不是从你而来。尽管他们与你一起,但不属于你,给予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纪伯伦的诗句对亲子关系的解读,理性而深刻。而现实中,家长却很少如此淡定从容。
不知何时起,亭亭玉立的女儿,最爱与同学们交流她的心事,不像儿时那般对父母无所不言了;不知何时起,妈妈的苦口婆心的叮咛和嘱托,儿子似乎置若罔闻,甚至转身离去只留下一个背影……
这是孩子长大的后遗症吗?当孩子长大,就注定要离我们越来越远吗?我们还是孩子最坚实和温暖的后方吗?
不!一项调查佐证,其实孩子并没有“变心”,他们内心对我们仍然依恋。
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在针对北京、广东和山东等六省一市的2万名家长和2万名初中生分别进行的家庭调查中发现,初中生获得父母情感支持的需求是随年龄增长呈直线上升趋势,其中女生对父亲情感支持的需求意愿更为强烈。
但当问及“和父母沟通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过半的初中生认为“父母不能理解我”。可见,初中生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并未伴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而是更倾向于内隐的情感需求。只是他们的外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
青春期孩子这种“外冷内热”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孩子的哪些“冷落”表现是正常的,哪些又表明他们离你真的越来越远?如何读懂孩子的内心,与孩子们更贴近?
亲子关系诊断表
你与孩子所想一致吗?
对照调查结果,看看在各个层面孩子所期望和反对的,身为家长的你做对了几条。
学习方面
孩子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肯定,渴望得到家长的情绪情感支持。调查中希望家长买学习资料或报班、辅导功课的仅分别为3.96%和5.59%。而调查中家长做法与孩子的期望相反,家长中做得最多的是督促孩子学习(30.44%)和买学习资料或报辅导班(21.25%),这恰恰是子女最不希望家长提供的“支持”,亲子双方的供求偏差,势必引发亲子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