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全面启动

2016-03-28 14:30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把培训课堂建到学校

118个专题项目、198所项目对接学校、3631名参与教师。

“十三五”开局,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有了新面貌。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首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教师的专业发展,2016年,北京教育学院转变服务方式,聚焦问题解决,开展了“协同创新学校计划”。该计划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出发,围绕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市区校紧密联动的合作式研修。该计划将以整校或整学科推进的方式,面向对接的农村学校和普通学校滚动实施三年。

日前,118个“协同创新学校计划”专题项目陆续开班。首都基础教育教师培训者们纷纷深入到中小学和幼儿园,以行动研究推动全程研修。

转变:“学做用评”让培训真正发生

“把培训课堂建到学校,让教师研修真正发生。”北京教育学院院长何劲松在各“协同创新”项目组活动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一理念。面对全市100余个“协同创新”项目、3000余名参与教师,何院长提出了一些希望。他指出,要让“协同创新”落实在行动上,项目团队的投入必须持续和深入,要以专业精神影响、感染项目校的老师;而对项目学员而言,改变需要从“我”做起,将学、做、用、评一体化,积极转变自身思维,才能够为农村学校、普通学校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配合“协同创新计划”在各个项目对接学校的开展,北京教育学院的培训老师们通过申报课题,结成项目团队,开展实地培训和教研活动。培训团队由项目负责人、责任专家、指导专家、实践指导专家和项目秘书组成,为“协同创新”项目校提供专业培训指导。

如何将培训课堂建到学校?怎样使教师研修真正发生?“送教到校”“学—做—用—评”无疑是最好的答案。

为了让农村孩子们“读书像玩耍一样自然”,教师教育人文学院的卢杨老师和陈晓波老师结成项目团队,赴密云区高岭镇中心小学指导那里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清晨6点出发,往返4个多小时,在卢老师眼中,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我觉得那儿的孩子和老师们需要这样的课程”,卢老师这样说。开班后的第一次课,带着墨香的《小王子》被翻开,活动纸被填写涂画,孩子们心灵被滋润的同时,老师们的心灵也被震撼了。有老师通过微信进行反馈说,“自己虽然爱读书,却从来没想过阅读策略,今天的课程、讲座让我知道了怎样做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自己的阅读水平提高了,才能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还有的学员老师在培训后对指导老师连连感谢,因为这次她不必长途跋涉去市区,而是在自己工作的单位就可以和专家老师面对面交流,接受专业化的培训和个性化的现场指导。

“我觉得自己也特别兴奋。”结束了对项目学校第二次改进课的指导,初等教育学院的刘月艳老师说道。在北京实验二小朝阳学校的研究课“克与千克”的课堂上,孩子们通过游戏化学习和动手实践,利用独有的学具迅速找出了“一千克”,让指导老师对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充满了期待。事实上,刘老师已经就“游戏化学习”开展了较长时间的研究,这一次“协同创新计划”启动,正给了她契机,将教研和指导课堂实际教学更好地联系起来。“开始我们只提供基本要素,老师们自主备课;初次上课后,大家给出建议,老师们进行改进;然后上第二次改进课,专家老师们再评议。”如今,刘老师三个项目校都已经完成了第二轮的改进课展示,多校联合的第三轮改进课展示也已经敲定了时间。“做中学”的研修方式获得了学校的支持和认同,项目校之一的农大附小表示,愿意将这种近距离、面对面的合作式课堂研修长期开展,从而推动老师们教学思维和课堂行为的深刻转变。

跨界:境内外优质资源让创新落地生根

198所项目对接学校,其中远郊农村学校140所,普通学校58所。

数字呈现了“协同创新计划”项目学校的结构构成,背后包含着农村学校和普通学校渴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心声。

在距京城150多公里外的密云区库北地区,一支由教师教育数理学院教师为主、密云区学科教研员为辅组成的团队,为库北地区6所学校共同建设了数、理、化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室。此举解决了库北地区因学科教师人数少、距离远等客观原因,教师参加培训机会少的难题。三个工作室围绕“基于学情分析”的主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研修活动,期望将优质教育资源直接带给库北地区的学生,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

据了解,在密云区教委及研修学院的支持下,通过各种形式的调研及方案论证,培训团队分析该地区乃至不同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制定并逐步完善工作室研修方案。数理学院更依靠自身力量,聘请市级和高校教育专家、外区教研专家和密云区特级教师,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助力扩展库北地区农村教师的视野,推动教育资源整合能力。面对送进“校门”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学员老师们纷纷表示会珍惜学习机会,期望在“协同创新”专家们的长期帮助下,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带动农村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作为一线教师,你的理想是什么?是仅仅想成为“有经验”的教师,还是想成长为一名“专家型”的教师?是想只关注案头教学,还是想拥有开放性的“国际化视野”?带着这样的思考,来自通州、大兴、海淀三个区22名“协同创新”项目校的老师们,参加了校长研修学院在北京乐成国际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国际研修工作坊”。

公立学校教师向私立学校“取经”,打破的是界限,改变的是思维,激发的是活力。本次培训在六所“协同创新”学校的干部和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培训专家风趣幽默的语言、极强的课堂组织能力、高效的示范引领,将其带入了教学研究的新领域,使他们明白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确认了成功的教学和成功的学习的关键因素。通过国际研修工作坊的学习,老师们坚信在自己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之下,学校的专家型教师将在不久的将来成长成熟起来。

同样的情形,出现在北京教育学院和加拿大约克大学开办的“改变思维”培训班上,来自房山、密云、朝阳、海淀和石景山各区“协同创新”学校的老师和市区两级教师培训者们,共同在合作活动中学习国际前沿教学理念。“转盘提问”“同异质分组”“问题矩阵”“思维导图”等等实用的教学策略和工具,激发了老师们的兴趣,吸引老师们思考如何将所学转化到实际课堂的教学中去。在培训结束后,老师们纷纷在微信群中汇报转化成果,不少老师将培训所学进行本土化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定制:特色校本活动给培训

赋予生命的灵动

2016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民进中央提交了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案。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培养课程,是北京市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教师培训领域,“协同创新计划”着力打造特色校本课程,对特色化课程教师进行专业化指导,助力教师成为特色课程教学专家。

在2015年50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足球普适性培训的经验基础上,体育与艺术学院结合大兴区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况和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启动了“校园足球教训赛能力提升”项目。从实地考察、调查访谈到实践会诊、细化项目方案,通过前期两次详细的调研,项目专家团队为四所小学分别制定了适合学校特色的针对性教学方案。同时深入每一所学校,观摩一节小学足球教学的常态教学,并对其进行评课议课。通过此种方式,项目专家团队详细掌握了每一所学校的校园足球教育教学现况,为“协同创新计划”中足球特色课程的持续开展提供了依据。

时代不断发展,基础教育始终关注传统文化传承。据了解,在118个“协同创新”项目中,有不少项目饱含了教师培训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人文学院以金钊老师为首的培训团队携手昌平四所学校,进行为期三年的“节日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2016年的课程内容确定为中国传统节日;2017年推出民族节日及老北京节日;2018年介绍西方节日,从而形成节日文化教育的系列校本课程,为学校打造节日文化特色校园文化。

体育与艺术学院携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确定了“戏曲音乐文化教学理念拓展与提升”培训方案,希望通过借助“协同创新计划”这个平台使得京剧这一国粹能够更好地在学校中进行传承。

“粉笔画教学与实践”“英语戏剧课程开发”“韵舞节奏与校园策划创编”“小学书法教学与应用”“园艺心理课程开发”“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设计”等特色校本课程教师培训项目为任课教师提供专业化指导,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助力学校打造专属校园文化。而“台湾EQ课程引进及校本化”“肥胖儿童体型矫正与体能发展”等培训项目,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引发教师、学校对学生心理和体质的关注和重视,保障了我市基础教育持续、稳定、均衡地向前开展。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雷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