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跟娃聊聊生与死

2016-04-01 10:08 千龙教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1437189748648704

千龙网综合报道 清明将至,准备带孩子一起为去世的亲人扫墓?那么,你是否准备好了,面对懵懂好奇的孩子,如何解释“死亡”这件事?死亡,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面对孩子,成人又该如何讲述生与死?

 中国孩子缺乏“死亡教育”

“死亡”在孩子们心中是什么概念?家长们又是如何给孩子解释“死亡”的?记者随机采访了80多名幼儿、小学生及部分家长。七成孩子能模糊说出清明节的大概意义,对“扫墓”和“踏青”,大部分孩子更期待后者。

关于死亡,孩子们的说法各有不同:

“什么是死亡?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想就跟《植物大战僵尸》一样,要去打仗吧。”

“死亡就是……就是像马航一样,飞着飞着人就不见了。”

“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死亡应该就像雷锋、孙络络一样,肉体没了,灵魂还在。”

“死了就会变成星星了。”

“人死了我们就看不见他了,但他还能在天上看见我们。”

“死了就是搬到一个很小的房子里,里头没阳光,很孤单很寂寞。”

家长们大多相当避讳“死”字,他们这样“美化”死亡:

“灵魂想要离开肉体,回到天空中去”

“‘死’就是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很美,但现在你还不能去。”

“死了就会变成天上的星星。”

“就是另外一个国度去了,去了之后,就不能回来了。”

“XX(去世的人)享福去了。”

绝大多数孩子坦言父母一般不让他们提关于死亡的话题,他们对死亡的理解更多是来自影视作品和书籍,以及在学校接受的一些关于爱国英烈的主题教育。50位家长中,有8成都怕犯忌,在孩子面前不提“死”字,孩子逼问,才委婉地“美化”一下,匆匆带过。

在中国,受自古以来的传统风俗影响,“死”成为一个遭人避讳的字眼。当不好的事情发生,人们会下意识地在孩子面前闭口不谈,想把灾难、恐怖、黑暗等隔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避免他受伤害。

其实,最好的保护,是家人亲口告诉孩子坏消息,并教他如何直面现实。美国家长便是如此,他们会让孩子从小接受正确的死亡教育,让孩子毫无阴影地正确对待生死,通过实现更有意义的事来提升生命质量。

对于死亡,孩子们懵懵懂懂

每个人对待死亡都有自己的理解,孩子们也是一样。但是,孩子们年纪太小,本身的认知水平有限,往往不能理解死亡的含义,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其实,孩子有了自我意识才会对死亡焦虑。

孩子们对死亡充满疑问

一个四岁多的小女孩,只要是说到“死”这个字就会大哭不止,是怎么回事?比如她问小白兔有心跳吗?如果回答:要跳呀,心脏不跳动的话,就会死的。她马上大哭不止,哄也哄不好。专家表示,可能是孩子很喜欢的人“走”了,孩子在情感上接受不了,而家长也没有及时给与正确的心理辅导,所以,一听到这个字就很恐惧。

孩子们总会遇到死老病死

生老病死,孩子总会遇到,比如,大地震的时候,他们也会问:他们去哪里了呢?孩子的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回答呢?

果果妈说,果果两岁时,爷爷过世,她没什么焦虑。现在问她爷爷呢,她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我就给她说,爷爷已经在地球上活了很多年了,他很累了,现在离开我们,离开地球,到了另外一个我们看不到他的地方,爷爷在那里很开心,有很多新鲜的事情要做,就像我们想去其他地方旅游一样,爷爷现在也去了另外一个地方旅游。果果很喜欢旅游,这样给她说估计她就明白了。”

幼儿在2—3岁时已对死亡有模糊认识

心理学家的临床研究表明,幼儿早在2—3岁时就已经对死亡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到5—6岁时已经能够理解死亡的概念,但如果他们一直得不到关于死亡的正确信息或者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干预,那么当他们真正面临生命死亡事件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健康往往会受到威胁。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