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跟娃聊聊生与死(3)

2016-04-01 10:08 千龙教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b71c3ab4gd999f43774a9&690

不同的事件,教育方式不同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要面对的死亡事件也不少,面对这些不同类型的死亡事件,家长应该怎么跟孩子说呢?

●亲人去世时:要进行适度的解释

如果家中有亲人去世,家长觉得自己的情绪不能自控,需要时间调整才能跟孩子说这件事,而恰好孩子又问起这件事,那就要进行适度的解释,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想谈这个问题,不是因为他有错而是因为自己的心情难过,只有解释及时而得当才能不使孩子产生疑惑。

●宠物死去时:举办简短的“葬礼”

宠物死去时,家长进行简单明了地解释是必要的,不过,照顾到孩子心中的感受更重要。孩子有权拥有一个表达伤心的机会,可以给宠物举办一个简短的“葬礼”,借助这个仪式,孩子不仅可以理解生命的意义,还有利于他以后处理此类事件时控制自己的情绪。

●看到死亡报道时:借机进行死亡教育

孩子对死亡的意识远比大人想象的要来的早,家长可以用严肃的语言和孩子进行解释。学校也可以借助社会突发事件进行死亡教育,教学生如何应对突发情况,让他们深切地感到生命的珍贵。

不同年龄的孩子,运用方式也不同

●3岁以下的孩子

在早期教育中,3岁以下的孩子,思维局限于他能看得到和触摸得到的东西,离开了这个范围,他就不会再关注了。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这个人或者小狗不见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生死感触不深,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打比方地说,有些人,或者小狗,有一天他(它)就像汽车一样,开走了,消失了,不再回到家里来,以后再也见不到他(它)了。只要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就可以了。

●3-6岁的孩子

3-6岁的孩子,如果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了,家长一定避免含糊不清和欺骗性的回答,比如“他走了”,“他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等等。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知道,物体是永远存在的,离开了还会回来,不会主动地意识到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结,是完全的消失,所以这样的回答只会让他更加焦虑,增加留恋感,期待着死去的人还能回来。

儿童教育学家罗夫斯在《与孩子谈死亡》一书中所讲的:“如果孩子能在开诚布公谈论死亡的环境下长大,那么他对死亡会有较好的理解,不至于太害怕。”

推荐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

《爸爸的围巾》

内容简介:冬日里,小男孩戴上了一条爸爸的绿围巾。他去上学,路上遇到一只大狗,可是他没有哭,因为爸爸的围巾给了他勇气。当风卷走这条绿围巾的时候,他看到爸爸的绿围巾变成了绿树绿草,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绿意盎然的春天已经到来。他向天空呼唤着,请爸爸放心,他已经长大了。

《外公》

内容简介:《外公》这个绘本给大家讲述的是外公跟外孙女之间的人生故事,虽然在生活的追求上,外公和外孙女之间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在内在的情感上,两人是相同的,这就是浓浓的亲情。

《奶奶的护身符》

内容简介:奶奶到山上给孙子求了一张平安符,符上写着:“五百罗汉交通平安”。从此,五百个罗汉总是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小男孩。慢慢地,罗汉们越来越少了!直到有一天,男孩长成了少年,他独自坐火车到远方去的时候,列车失事了,仅剩的一位罗汉摇摇欲坠,少年抱起罗汉冲出车外。罗汉最终却化为灰烬飘上了天空……少年将护身符解下,用手细细抚摸。他遥望远方天色的光亮,开始踏上了一个人的旅途。刘旭恭编著的《奶奶的护身符》是一本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温暖的书!

《爷爷的天使》

内容简介:《爷爷的天使》讲述了病重的爷爷躺在病床上,向懵懂的小孙子讲述了自己的一生:爷爷小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天使,从此,天使就一直跟在他身边,帮助爷爷顺利地度过一个个难关……当爷爷睡着,小孙子离开医院时,爷爷的天使飞了出来,来到了小孙子身边,成为了他的天使。

《我的爷爷变成了幽灵》

内容简介:艾斯本想起好多事情:爷爷带他去游乐场、看赛车、看电影、钓鱼,爷爷;中他大吼大叫、和他一起扮鬼脸、挠他痒痒、把糖藏起来——他们沉浸在愉快的往事里。突然,爷爷不再笑了,“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

他俩都哭了。于是,爷爷让艾斯本靠近自己,捏住艾斯本的手,温和的目光好像要把艾斯本裹住:“再见,艾斯本。”

“再见,爷爷。请代问奶奶好。”

他们郑重地做完这件事,然后,爷爷开心地走了。

《风到哪儿去了》

内容简介:通过小男孩询问事物的去处来讲述自然界的生命轮回,大自然的生命循环和生生不息,人也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则。绘本里美丽的文字和清新的画面还能给读者带来沉静的心态和温馨的暖意。

《再见,艾玛奶奶》

内容简介:从一只猫的视角见证了一位普通的老人在面对死亡时的从容淡定,它告诉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但我们生命之爱不会因为生命的消逝而消失,重要的是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在书最后的一张全家福中您已经读不到死亡,读到的只有生命划过的温馨。

世界各国的“死亡教育”

美国: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到1976年,已有1500多所中小学校实施死亡教育的课程。在“死亡课”上,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会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等。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英国:在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

法国:成立总统委员会专门处理有关生与死的社会控制问题。

(据摇篮网、中国经济网、育儿周刊、布和瓜的世界、网易亲子 )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