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首次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提高至50%、新中考将实行“3+3+1”模式……近日,2016北京中招意见、中考改革方案相继“亮相”,老师们纷纷表示,考试招式制度的改革让学生更有实际获得感。
眼下,中考已然进入倒计时。如何进行有效备考,专家们建议,教师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差异
张媛(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学属于母语教育,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语文试卷中,一方面要加强对母语的考查,一方面要让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为此,去年中考试卷选择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匾额、对联、三十六计、京剧行当等作为命题素材,让学生在作答试题的同时,对这些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试卷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既是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学引导。
《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特别提出要加强名著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因此,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在考查学生阅读积累方面的比重逐年加大。在考查整体感知、筛选信息、形成解释等阅读核心能力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考查。
以去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为例,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基础的重视,在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上都有新的探索。考查方式灵活多样,不再单纯考查语文知识,而是将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与生活结合、与文化结合、与阅读写作的实际应用结合。阅读板块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加了多文本阅读。首次将名著阅读,放入阅读板块中,名著阅读突出对阅读内容的考查,引导学生读原著,体现课标中“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今后的这段时间,课堂教学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学要走出学校,要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教学要围绕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试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告诉老师们要改变语文教学单一的方式、僵化的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和阅读素养,增加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试卷中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就是告诉老师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这项任务。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雷文虹(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考数学主要考查学生升入高中阶段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覆盖面宽泛,考查主干知识的整体性与联系的试题保持较高的比例,具有一定的广度与宽度。
比如代数内容突出了基本的运算方法与运算技能,在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选择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方面有一些体现。在操作探索方面有了新的尝试。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方面有较突出的体现。几何内容的考查主要包括主干知识的整体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学生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因此,在注重数学内在联系和知识综合的同时,要从整体结构和试题背景立意,以数学应用、数学推理、数学交流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进行考查。
此外,还要重视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重视考查身边的数学,考查图形、数据、数表的阅读,关注信息提取的实用性。考查学生应用数学概念、原理、方法的能力,结合数据分析、数表观察、图象分析等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的数学问题。
近年来,中考考题呈现了开放性的趋势,最终答案需要学生自己表达观点和想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陈述表达能力。机械记忆、单调计算、模仿应用必须摒弃,而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知识的生成等一定是今后教学改进和加强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