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索精神赔偿
易获支持但数额低
在对校园欺凌行为瞠目的同时,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精神赔偿的数额只有几千元?
记者专门采访了西城法院未审庭程乐法官,她告诉记者:“精神损失在多数情况下是比较抽象的,很难认定程度。而且损害赔偿是要考虑因果关系的,精神损害在举证上也有难度。”
为了寻求一个客观的、可执行的标准,通常情况下,精神伤害的程度都与伤情挂钩,伤情没到一定程度,很难支持太多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程乐法官介绍,如果是成年人受到身体伤害,伤情往往起码要达到十级伤残才会支持精神损害抚慰金。
记者也搜索了一些成年人遭受身体伤害的判例,确如程法官所说。
比如去年5月,一对夫妇与冯先生因为房屋问题产生纠纷,双方发生口角,之后互相有肢体接触。冯先生还举着拐杖将夫妇二人头部打伤。经鉴定,夫妇俩的身体损伤程度均为轻微伤。警方将冯先生拘留了十天,并处200元罚款。
此后,夫妇二人将冯先生起诉索赔。法院审理后认为,冯先生未冷静处理问题,持拐杖将人打伤,且被行政拘留,他应当承担全部责任,共计赔偿夫妇二人1500余元医疗费和交通费。至于精神赔偿方面,法院认为因夫妇俩的伤情未达到伤残程度,因此主张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要求依据不足,法院未予支持。
“对于未成年人,法院一般没有这么严格。”程乐法官说,事实上,由于未成年人涉世未深,年龄还小,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显然比成人要低,在遭受暴力伤害后,精神上受到创伤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未成年人起诉索要精神损害抚慰金,法院的裁判尺度相对比较宽松,即便没有到伤残的级别,也会根据年龄和伤情大都会支持一些精神抚慰金。而伤残每增加一级,精神抚慰金的数额也会相应增加。
孩子精神受伤害后
家长多拒心理疏导
程乐法官告诉记者,虽然在金钱上没办法给予更多的赔偿,但对于未成年人的精神伤害问题,法院也动了不少心思。
“比如说,北京市高院未审庭和团市委合作了一个心理咨询的项目,专门针对的未成年受害人、被告人进行心理疏导。”程乐法官介绍,在承办案件时,我们也都会征求未成年受害人及其家长的意见,愿不愿意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疏导,而且这些咨询服务都是免费的。
不过,家长们大多提出精神损失的索赔,却较少让孩子去接受免费的心理咨询。很多家长错误地把心理疏导和精神病挂钩,觉得接受疏导就像宣告孩子有心理疾病一样;有的则认为在心理疏导过程中会揭伤疤,让孩子重温痛苦。
程乐法官说,她承办了这么多未成年人受伤害的案件,只有一个孩子接受了法院提供的心理疏导。“其实,有些孩子的精神伤害不是掩盖、回避甚至是时间能完全抹平的。几千元的赔偿远不如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能真正减轻孩子的痛苦。”
法官提醒及时报警
申请伤残鉴定索赔
别看文中的两个案例被害一方都得到了赔偿,但其中仍然暴露出一些维权的问题。
程乐法官提示说,未成年人受到伤害后,首先要及时报警,警方的讯问笔录对查明事实最有意义,而且第一时间的陈述能更好地还原事发经过。
其次,由于精神伤害不易评定,对证据要求相对较高,家长更应该提高证据意识,事发后及时就医。有些相对严重的精神创伤可能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反应,甚至发展成抑郁症,如果能够确定伤害事件与病情的因果关系,赔偿的金额也会酌情增加。
第三,如果受伤较重,及时申请伤残鉴定重视伤残鉴定。程乐法官说,青少年身体修复能力较强,有时虽然受伤比较严重,但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得很好。如果受伤较重,申请及时做伤残鉴定,对于得到与伤情相符的各项赔偿尤为重要。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被一个大背挎摔成颅骨骨折的阳阳,如果通过鉴定构成伤残,还会增加残疾赔偿金等项目,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也会增加。
此外,阳阳的索赔额将近百万,诉讼费就交了13000余元,里外一折抵,一场官司打下来,阳阳净获赔只有9000元。
“面对孩子受伤害,家长愤怒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考虑到诉讼费是和索赔标的挂钩的,一味追求超高额的索赔,甚至可能得不偿失,一定要注意合理索赔。”程乐法官提醒说。(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文中涉案当事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