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儿科医生荒”

2016-04-13 09:08 新华每日电讯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把脉“儿科医生荒”

春季是儿科疾病的高发期,也是各大医院儿科最繁忙的时期之一。朋友圈热传的一些耸人听闻的文章,也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焦虑。在“全面二孩”的大背景下,“儿科医生荒”如何化解?

“儿科医生荒”已经引起高层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要紧紧围绕加强儿科医务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切实缓解儿童医疗服务资源短缺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也在采取措施,比如通过恢复儿科本科招生等,补充儿科医生的后备力量,缓解儿科就医难。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儿科医生招不进也留不住,究竟要推行哪些体制机制层面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儿科就医困局,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晶瑶(以下简称“记”)对著名儿科专家、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张思莱(以下简称“张”),进行了一次专访,探讨“儿科医生荒”的原因和对策。

儿科已成“边缘科室”

“活多、钱少、不受尊重”,这是一线儿科医生工作的真实状态

记:“看病像打仗,挂号像春运”,这是许多家长的共同感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各地医院儿科人满为患?

张:医院儿科“一号难求”的矛盾,比成人科室更严重,最主要的原因是儿科医生太少。目前的三级医疗体系,也使得很多人喜欢往大医院跑、往三甲医院跑。实际上,在医院没有分等级的时候,哪家医院都能接待患者,人们没有“非大医院无法看病”的观念。医院被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会让人们误以为,基层医院就是不行,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大医院儿科的就诊难。

记:数据显示,我国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约11.8万人,每千名0~14岁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3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近几年,儿科医生的增加更是处于停滞状态。当前中国儿科医生紧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张:全国医科院校儿科系从1999年停止招生,过去17年间,我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约5000名。人才培养出现断层,没有专门培养儿科医生的学校了,儿科医生能不紧缺吗?

在退休前,我这个级别的大夫,按照当时的规定,半天要看20个门诊。但现在,同样级别的大夫,实际上可能要看60个甚至80个门诊,医生的诊疗质量肯定也会受影响。儿科“活多、钱少、不受尊重”,慢慢就会有很多儿科医生转行,招人也越来越困难。

记:除了工作强度大之外,儿科诊室也是医患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这让很多儿科医生流汗又流泪。

张:是啊。记得有个小护士给患儿打头皮针,因为小孩血管细,几针没扎进去,孩子爸爸一个耳光就扇过来了。但最后科室只能给个“委屈奖”安慰一下。从自身来讲,我是从“张大姐”“张阿姨”“张奶奶”一步步被患者叫过来的。当年医患关系很和谐,有一次抢救一个患儿,需要给孩子输血增加凝血因子,当时因为家长的血不合适,我们都是抽自己的血给孩子输,虽然孩子最终没抢救过来,家长还是表示感谢。现在还有医生敢这样做吗?如今医患之间的互相不信任太严重了。

记:有一种说法叫“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您之前在儿科工作时,对待遇是否满意?在您看来,儿科医生待遇低的症结在哪儿?

张:我当儿科主任的时候,就经常去找我们院长“哭穷”。因为儿科科室不能为医院“创收”,很多时候为了平衡,得拿别的科室的收入补贴儿科。很多医院的领导,最怕两个科室——儿科和妇产科。儿科的病种比较简单,大多是呼吸道、消化道类疾病;检查少,不能做CT、核磁;用药量也少,儿科用药是成人的几分之一。因此,儿科已成为“边缘科室”,收入是最低的。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