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儿科医生荒”(3)

2016-04-13 09:08 新华每日电讯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把脉“儿科医生荒”

探索“互联网+儿科”

要复制国外的“类Uber”诊疗模式,还是得从改变公立医院就医模式入手

记:现在有个很热的词叫“网红”,您在网上也拥有百万粉丝。现在互联网上开设微博、微信公号的儿科医生群体也不少,您觉得互联网有助于缓解儿科困境吗?

张:我2000年开始网络答疑,这些年,每天大概花2个小时在网上解答各种儿科问题。我谈不上是“网红”,也从没想过从中获得什么利益。我的微信公号有四十五万粉丝,但发的都是“干货”。

儿科医生存在的价值,不止是在孩子生病后,帮他们治病,更应该做好知识普及工作,把预防关设在前面,让孩子不生病。

我在育儿咨询第一线,为公众答疑解惑十几年了,回答了成千上万位家长的提问和咨询。动力是我的身份——曾经的医生,现在的母亲、外祖母,所以我最理解每位家长的心情。但我始终认为,网络只能给家长提供一些健康指导,并不是诊断看病的地方,更不能做出用药指导。

现在很多家长的育儿知识太贫乏了,家长应该学会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我特别建议成立家长学校,很多育儿知识,家长要先补补课。这样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但能避免很多误区,也能少让孩子生病,做好预防工作。

记:在当前的创业热潮中,“互联网+”是一个很热门的概念。在您看来,“互联网+”能给医药行业尤其给儿科,带来哪些积极变化?

张:互联网对于医生和医院品牌形象的树立,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以前有很多医生,医术、医德都不错,但知名度不高,有了互联网平台,这些医生进行符合市场导向的创业,就能容易很多。实际上,目前已有不少医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记:在国外已经出现了被称为“医疗界Uber”的软件——“治愈”,患者可以像手机叫车一样预约医生。这种“类Uber”模式,在中国能否复制?如果要复制,需要跨越哪些障碍?

张:对中国当下的医疗体系尤其公立医院体制内的儿科大夫而言,这种创新尚看不到实现的可能。原因是儿科大夫实在太少。在很多公立医院,“8小时工作制”都得不到保障,让儿科医生值完“大夜班”之后,再利用休息时间出去为其他患者诊病,不现实。

与此同时,就中国当前的医药费用而言,如果像用手机叫车一样预约医生,医药费也可能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的。不过,利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是大势所趋。如果要复制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新模式,还是得从改变公立医院就医模式、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入手。

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张思莱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