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社会关注的《北京市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于上周四正式发布。选考、选学、一贯制、名额分配、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等都成为人们最近热议的话题。在这次被称为“史上最强”的中高考改革中,多项措施打破了教育多年的惯例,比如将不再划分文理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考题也越来越开放,考查学生9年、12年的积累;中招名额分配比例不断提高,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学校会产生什么影响?学校是否将面临重新洗牌?学校又将如何抓住机遇实现新的发展?
影响一
选考带来新挑战
特色学校迎来新机遇
分析新的招考方案,无论是新中考还是新高考,都出现了选考。这一理念的出现,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似乎第一印象就是孩子可以偏科,参加考试的时候只选择孩子成绩最好的科目。
“实际上,新方案的本意是鼓励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并不是鼓励学生偏科,而是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特长领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海淀区教委副主任、海淀进修学校校长罗滨表示,新方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对于学校、教师来说意味着一次挑战和改变。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副校长白继侠表示,学校都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课程体系,在初三前基本不会让学生形成偏科现象。“有人理解选考就是鼓励偏科的观点是片面的。相反,接近中考前进行选考就是为了防止学生偏科,过去没有选择史地政生作为考试科目的时候,初中就已经人为地设置偏科了。”白继侠说。
而在顺义区第十五中学校长王振江看来,就算是偏科,如今的偏科也不同于以往。新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给学生提供了选择性,文理不分科,每一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优势去选考部分学科,这是让每一名学生发挥自己长项的“以长博长”。
长期以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句话深深影响着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在高考中,理科较好的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整体处于领先地位。如今,选考的出现,让众多过去称为“小科”或“副科”的科目被赋予主科同等的地位。新方案中强调尊重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个性化是学校和学生最终的追求目标,因此,一批以特色见长的学校和特色学科将获得家长学生的青睐,这批学校在这一机遇下将迎来新的发展,其结果必将影响或改变原有学校的格局。
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书记王祺认为,由于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权利,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小科”,很有可能出现“以小博大”的局面。“可以想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将会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各个学校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科目或独特的教学特色。”王祺说,“未来,加强学校的特色学科建设有可能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形象的一条有效途径。”
改革倒逼学校调整课程结构
跨学科贯通培养将成主流
在今天学校改革中,课程最受关注。随着新方案的发布,学校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出调整,而课程是首当其冲的。学校课程要进行转型升级,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为学生提供多元、可选的课程。新中考、高考方案中,从关注单纯的分数到关注人的发展,在罗滨看来,要关注人的发展,就需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课程。学校在落实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时,要注重学段之间的课程衔接,关注学科之间的关联,整合好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北京57中校长刘晓昶认为,在学科建设方面,除了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教“宽”教“活”,“教师只有在学科核心素养上下功夫,才能落实考试改革的精神。”
另外,本市多所学校也率先进行了试点试验,将初中课程压缩至两年完成,高中从3年延长到4年,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更多的时间。据白继侠介绍,广渠门中学的二四学制已有4年之久,初一的课堂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课程并不是简单平移或压缩,而是依据课程理念和学科目标重新整合,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二四学制”实验规定初中两年内完成原初中三年课程教学任务。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工具学科重心下移,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重心上移,同时开设一定量选修课程,适当增加体育课、艺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