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新中考、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新方案更加注重“人本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既要全面发展又要学有专长。新方案的实施将给中学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生评价等带来哪些变化?本期校长圆桌,4位校长将分享他们的观点智慧。
学校不仅会“加工”更要善“发现”
问:中高考文理不分科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影响?学校该如何应对?
李升华:在北京市新中考、高考改革方案中,文理不分科其实就是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平等、公平发展的机会。这既符合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习惯,又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
学校教育最核心的质量不是擅长“加工”而是善于“发现”,学校要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基础教育更应关注学生具备的学习的兴趣的激发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学校需要做的工作不是强化对某一学科的指导,而是对学科教学发展的整体谋划和实践。要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
封学英:文理不分科一方面有利于发展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来看,“6选3”或“5选3”给学生带来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学生若对自我及高校专业缺乏了解,很可能会进入选择“茫然期”。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选课和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
阮翠莲: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完成国家规定课程,中考科目的选择不宜超前,不应过分强调学科专长。给学生提供选择平台是好的,但学校在引导学生学业方面要避免功利。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改变
问:按照新方案,一些学校原来会考科目的教师在数量、质量上会有什么变化?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新中高考方案?
封学英:对教师来说,多数人已经习惯了文理分科,新的升学考试方案也是一种挑战。以数学学科为例,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像文科一样偏易,也不能像理科一样偏难。老师需要更加“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特长,以便在其选课及生涯指导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尤其是班主任更应注重指导的专业性。此外,还要强化对家长的指导,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周小林:以前,初中文科不参加中考,而是进行学业水平测试,考试改革后,相应选考科目需要参加中考,所以意味着文科老师在数量上、质量上要提升,因为水平测试与能力选拔考试的侧重点不一样。
新方案的提出,首先是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上转变,由过去的一味地追求中高考的分数为目标而转为从发现、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更加注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科素养,深入地分析学生、研究教材,理论联系实际,为适应学生发展需求提供优质服务。
李升华:在教和学的新型关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改变,所以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教学实践,要坚持以教师提升为根本,以学科素养提升为根本。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今天,世界是学生的教材。
学校要引导教师立足课程,把握学科教学的核心和本质,探索基于学习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经历,引领学科回归本真。要聚焦学科素养培养、学科本质的挖掘、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实际获得与能力的提升,尝试多种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