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俏”教师可学区内打通使用(2)

2016-04-13 11:36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紧俏”教师可学区内打通使用

课程设置要满足学生“选择性”

问:新方案会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带来什么变化?学校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阮翠莲:中学教学首先要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学校要建设自己的“课程超市”,并精心开发每一门“超市课程”。与此同时,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特色课程与学科优势,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选择需求。如首都师大附中教育集团基础通修、兴趣选修、专业精修、自主研修的“四修课程”体系优势和特色都非常突出。新方案实施也将促使更多学校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突出自我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选择与成长。

李升华: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方式,实现教育改革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根本转变。

学校课程设置通过不同方式实现“11+1+1”,“11”主要是指十一门国家课程中的基础课程,通过基础课程校本化,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第一个“1”要体现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通过拓展课程的模块化实施,重在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学有所长。第二个“1”要体现综合实践类校本选修课,通过综合课程主题化,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个别教师或学区内打通使用

问:不分文理科会为中学管理带来哪些影响?学校如何应对选考科目教师紧缺的问题?

阮翠莲:新方案不分文理,学生的学科选择性加大,但中学生对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不明,这就需要学校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学业优势、兴趣特长,了解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及大学专业设置等,以指导学生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

对于学业等级考试科目及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更加重要,学业质量的保证成为学生管理的关键。高中阶段“走班教学”成为必然,“分层走班”将变为“分类走班”,学生管理与评价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不断升级。

封学英:此外,学生在选考科目的选择上可能会出现“扎堆”现象,这对教师和学校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新中考、高考方案将进一步推进学校实施“走班选课”,这要求学校拥有更多的老师和教室。尤其是历史、地理、生物这些曾被作为会考内容的科目,不少学校可能需要再引进教师。

按“6选3”的新高考方案,在选考科目上学生可能会有20个不同的组合。对于一些选考人数偏少的科目组合来说,学校可以采取让教师或学生流动上课的方式,来弥补师资不足的问题。相近两校或学区内几所中学学生可集中上课,或是将教师与兄弟学校打通使用。这样就能够提高老师和教室的利用率,既加强了校际交流又节省了教育资源。

搭建好中学大学之间的“灌桥”

问:面对新高考方案,初高中在人才培养上联系会更紧密吗?高中在育人方面该如何与大学对接?

周小林:中考改革后,学生选择的机会提前到了初中,这将意味着高中同一分数录取的学生,他们的考试科目不同,学业优势不同,高中选课的方向也将不同。这些变化必定会引起中学的研究兴趣,研究新中高考方案后初高中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

由于我校的特殊性,在以后学生的分类上可能有更大的变化,原来属于纯文科的美术特色校,将来可能会按照社会需求实现文科、理科两个方向的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

李升华:在面临中高考新形势之下,学校面对的必定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办学形式,广泛的社会资源,大量信息的冲击,需要我们有选择,更要有甄别,但绝对不是排斥。比如高校资源进入校园,我们是否已经搭建好基础教育课程需求和高校资源注入的“灌桥”,灌流的方式是否学校有能力掌握主动权。我们要接得住、容得下、用得好。这除了学校的资源整合和开发之外,教师必须要有前瞻性的认知和发展的担当,要有敢于尝试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付出,更要注重自我的修为和能力。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赵艳国 李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