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新中高考改革方案出台,考试科目、分数、内容等都有大幅度的调整,其中最主要的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为宽泛,这就要求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的教师们改变教学方式,将以往更多地关注试卷的难度、题型,转移到关注教学的导向和实际需要。因此,本版邀请各学段教师,看他们如何用“教宽”来应对“考宽”?
中高考改革从小学开始
郭海龙(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自中高考改革庐山真面目“面世”之后,“得语文者得高考”呼声纷至沓来,高考语文的变化对小学又有哪些影响?身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带给小学语文教学的冲击。
在应试的大背景下,孩子们字迹潦草,笔画淡化。倒插笔早已习以为常,书写更是七扭八歪,忽略了方块字间架结构的特点。方块字几乎成为了涂鸦,在这“危急存亡”时刻,高考改革如及时雨,无声地改变着孩子们的书写习惯。笔顺笔画声势浩大涌进小学课堂,优美的汉字终于强势回归。
阅读更是受到了波及。小学六年共学十二本语文书,大概三百篇文章,考试基本以书本为主,造成语文考试分数较高,而阅读能力较低,如此恶性循环,阅读几乎成了从小学到成人世界的装饰品。高考阅读打破书本制,打破固定名著制,目的是培养国人阅读习惯。小学也同样在阅读上下功夫,寒暑假分年级推荐固定书目,课堂教学中的课文节选,推荐读原著。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以及小学考试也融入课外读物,多管齐下促进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表达方面对小学的影响也不可小觑。高考不仅增加了一篇小作文,而且作文总体分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大作文还是小作文,命题更是贴近现实生活,对社会现象进行褒贬不一的剖析,曾经的高考背作文,“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作文现象将一去不复反。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要求小学作文教学确实教会孩子们表达,教会孩子关注生活,教会记录生活,逐步养成动笔的好习惯。
“考宽”变“教宽”“教宽”引“学宽”
杨海英(北京市大兴区第七中学):中高考的调整,需要任课教师也相应的有所调整,抛弃以往经验,用“教宽”应对“考宽”。
第一,引导学生在学校里学“宽”。考题中会考察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包括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古人刚健自强、与人为善等思想精髓;也会从一些红色经典、历史题材作品中出题,从日常生活中的节日、节气、琴棋书画、笔墨纸砚等知识中出题。那么老师们要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学问,在活动中渗透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上、在精神上都有收获。
第二,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宽”。要改变以往外出就是“春游”“秋游”的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求,而不仅仅是好奇。老师提前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学科学案,提出一些知识性和发散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探求的目的性更强。
第三,教师设置课堂教学内容要“宽”。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解题,更要教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探求答案。不要满足于照本宣科,书本知识已经不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老师要及时补充科学性新知识。语文学习可增加比较阅读比重,让学生在比较中有新的发现从而有新的提升。课堂内容有拓展延伸性,让学生感觉余味无穷。
第四,老师留的课后作业要“宽”。以前的传统作业侧重记忆和达标,如今可以留得更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老师要自己研磨开放性新题,比如各类主题手抄报,发挥学生的书法、绘画水平,侧重传统知识的积累和交流,比如各种应用文的学习和模仿,科技馆里的科学知识与所学物理知识的契合点等,以前可能也做但很少,今后这些就要成为常规作业。
从“追求分”到“培养人”
孙志江(北京市日坛中学实验学校):对于高考“3+3”的改革方案,不少校长及老师表示看好,我也认为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的学生各科都很强的,你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定齐呢,总有强的和不强的科目,而高考“3+3的模式”,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教育由“追求分”转向“培养人”。
虽然高考改革2020年才开始实施,但是在高考改革指挥棒的牵引下,未来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将发生很大的挑战与变革。未来走班和分层教学将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的课程是,所有的人都上一样的课,但现在改革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科目和课程的权利,自己来做排列组合,每个人都会有一张不一样的课表。对于可以自由选择科目,不少学生感觉这样做会减轻学业负担,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优势,从而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