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2)

2016-04-29 09:30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学校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须有好抓手

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有好的载体。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副院长李雯指出,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来形成学校的办学策略。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当下的“核心素养”,尽管育人的“参照”在不断变化,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却是不变的。吉林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陈福立足“顺应教育”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了关于学生成长需要的艺术素养、强健体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在他看来,“顺应”教育理念就是对核心素养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顺应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按照学生的主体的自然天性因势利导。顺应教育不但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而且还要顺应教育的规律和时代的发展。”

朝阳师范附属小学还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进了“悦”文化之中。不但构建了科学与技术、人文与交流、艺术与欣赏、健康与运动等四大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而且还紧抓学科整合、拓展实践活动和改进课堂教学三个途径,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核心素养

带来学校重要变革

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看得见用得上的素质能力,这是考验校长办学能力和反映校长办学水平的关键。核心素养的实施,也必将引起学校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甚至是办学理念方面的重要变化。

内蒙古自治区包钢实验一小校长宋建东表示,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促进了该校课程体系的“精”和“简”。她举例说,从2003年到2013年,10年间教育部共下发了28个文件,按规定总计有25项专题内容需要进入课堂。如果不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势必给师生带来很大负担。

对此,宋建东带着老师们进行了思考研讨,“我们思考的结果是,学校要给孩子必备的知识、关键的能力,能够迁移、生发的基础性知识。”宋建东说。基于国家对“核心素养”研究的启发和指导,他们重新优化设计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在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校长王蕾看来,目前的中高考对学生、学校和家长来说,首先要学会的就是选择。根据什么来选择?怎样选择才能更适合学生个体?这种选择反过来取决于学生个体是否拥有学习能力,拥有怎样的学习能力,怎样获得学习能力。“这时你会进一步会发现,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本质就是学生个体核心素养的一种反映。”

北京一六六中学回归生活的课程体系就强调了自然、社会、人的有机统一。在教育改革中,他们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向最低处精准发力,使课程都穿越学科的边界,穿越学段边界,穿越学校边界,能够惠及到每个学生。”

校长和学校

也要有“核心素养”

在办学实践中,陈福校长基于学生的天性来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点。在学校里,他总是带着童心和童趣去理解和关注孩子,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了很好的对接。他认为,校长办学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校长的核心素养能够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

北京十八中校长管杰则是将核心素养放在了组织的大框架内进行分析。他指出,只有将个体的核心素养整合为组织的核心素养,才能促进集体目标的达成。“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他认为,学校核心素养的构建是回答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

管杰表示,学校核心素养的构建需要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来考虑。“因为,学校既要考虑到学生发展需求,又要考虑自身发展需求,更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纵观“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概念和理论研究始于国家层面,体系构建和丰富则需要校长通过实践实现,并且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云南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校长杨立雄把学生素养比喻成漂浮在水上的冰山,“我们的构建不但要关注水上的部分,也要关注水下部分。”他指出,校长不仅要关注学生向上成长的空间,更要关注学生向下扎根的土地。“这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追求与担当,也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智慧与教育良知。”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赵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