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房间内当场宣告
宣布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也是一门“大学问”。以往对涉罪未成年人下达不捕、不诉决定时,往往一纸文书送达即可,法律对其的心理震慑远远不够。
在浦东新区检察院位于上海市花木路的办公地点内,设有一间悬挂国徽、布置类似于法庭的宣告室。检察人员与书记员的位置设在国徽下方,检察人员的左手侧,设有“辩护人”、“犯罪嫌疑人”和“法定代理人”的位子,在检察人员的右手侧,设有“侦查人员”、“被害人”和“帮教机构”的位置。
宣告仪式约需半个小时。检察院在宣告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时,请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律师、公安承办人和社工到场,当面宣布并告知考验期限、在考验期内应当遵守的规定和违反规定应负的法律责任。如果是在校学生,还会邀请老师到场,引导未成年人反思犯罪原因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专业团队打造团队活动
宣告完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接下来就是监督考察期。对案件中被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的7名未成年人,检察官组织监督考察小组,为他们分别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监督考察方案。
定期团队活动是监督考察的办法之一,把所有涉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组成帮教互助小组,定期以团队形式进行志愿服务,重建未成年人的正面友伴关系,促使未成年人自救互救。
此外,检察院还与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联合开展了社区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这7名犯罪嫌疑人、本案中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未予刑事处理但需观护帮教的未成年人,以及被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都成了首批成员。
启动仪式后,这些本相互对立的未成年人又经过了一系列由专业团队打造的户外拓展训练、魅力品读会、十八岁成人仪式、烘焙课堂等活动。据悉,在活动中,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共同健康成长。
社区内打造个性教育方案
针对这7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检察机关还在他们所居住的社区,按照个人需求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帮教内容。
针对易怒的王某某,开展了情绪管理课程;针对缺乏家庭关爱的小刚、父子关系紧张的小海,也有“家访+倾听”课程、亲子关系重建课程等。对案发时正准备高考的2个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设定的帮教重点侧重于学业帮助以及考前的心理辅导,目前2人均已在高考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对已被学校开除的2人,检察机关和社工一同前往学校调查了解情况,在查明2人不是因本案被开除后,还就是否可能再度入学等问题与校方沟通,在2人表示想早日工作,又将帮教重点转定为了职业技能培训。
不羁押是为预防犯罪
北青报记者获悉,最终,7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均顺利通过监督考察期,3人考入高等学府、4人稳定就业,并有2人因表现突出被缩短考验期。
浦东未检官方资料显示,上海市浦东新区以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和青保办作为观护总站,彩虹青少年发展中心为观护示范点,共形成了75个社工站作为观护点,覆盖全区各街镇的观护体系。以青少年社工为主要力量,把观护对象由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扩大到将被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目前未成年人观护体系已经覆盖全区36个街镇,成为全上海市最大的观护体系。
2005年至今,接受观护帮教的未成年人达千余名,其中经过观护帮教,95%以上的观护对象被处以非刑罚处罚并顺利回归社会,至今无一重犯。
上海市检察院未检处副处长黄冬生说,不把涉罪未成年人羁押就是在进行犯罪预防,“涉罪未成年人一旦羁押,押在一起的未成年人可能会交流犯罪心得和技巧,有时犯一种罪的未成年人,释放就已经‘五毒俱全’;慎诉可防止形成标签效应,一旦贴上犯罪标签,回归社会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