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教授给小山村带来的“冲击波”

2016-07-06 13:42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农大教授给小山村带来的“冲击波”

孙庆忠教65岁的村民王合月写自己的名字。

近日,在全国政协召开的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为主题的常委会上,教育界委员认为,乡村教师是有待激发的智慧群体,是乡村文明生活的传承者、建设者、享有者,扶贫时,应以他们为主体,点燃他们的热情,挖掘出他们的潜在智慧。

早在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和河南辉县川中幼儿园时任园长张青娥共同推动创办了川中社区大学,带动乡村幼儿教师参与培育乡村文化,激活了村民,也以此激发老师们的教学智慧和激情。日前,本报记者走进河南辉县川中幼教老师群体,走近孙庆忠。

——编者

6月2日深夜,喧闹了一个白天和黑夜的侯兆川依旧人声涌动,幼儿园的老师们毫无睡意,她们舍不得脱下漂亮的演出服,互相用手机留存着美丽瞬间,回家赶路的大姑娘小媳妇们止不住欢笑,相互分享着适才演出时的“状况百出”。

四邻八村与川中幼儿园里的灯光依旧灼灼炽热地亮着,光晕撒满了周边的田地,沉甸甸的麦穗和着虫鸣在微风中摇曳。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

两个小时前,这里刚刚结束了一场村民、孩子与幼儿园老师的大联欢———川中社区大学两周年庆典。这里距离辉县县城50公里,从城里开车过来要转好几个山坳,还要钻过两个穿山隧道,是名副其实的“大山深处”。但就在刚刚,音乐、华服、闪光灯,如同从天而降,照亮了整个侯兆川,吸引着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像“朝圣”一样赶来这里,他们的心是热的,脚步是匆忙的,眼神是欣喜的。音乐骤响,身着华服的演员闪亮登场,伸长脖子的汉子目不转睛,因为他的媳妇儿就在舞台中央,正做游戏的孩童一跃而起,因为舞蹈队列里有他的亲娘,姑娘媳妇们早早守在舞台楼梯处,等待着舞文弄墨的婆婆或妈妈下场。

台上台下一派欢腾,平日里安静的川中大地如同一鼎煮沸的铁锅,咕嘟嘟地冒着“热气”。为了这股热气,有一群人已经酝酿了3年。

川中“火种”

时间追溯到3年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在河南省辉县市西平罗乡侯兆川教育中心调研时,结识了川中幼儿园时任园长张青娥,当时的张青娥已经是一位癌症患者,但她依然主动请缨从城里来到川中建设这所乡村幼儿园。

“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思想意识,使得这个‘斗米王侯’的风水宝地,依然没有走出贫穷愚昧的恶性循环,当时很多学生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将孩子送到山外求学。”谈起当年创办侯兆川教育中心的初衷,时任辉县教育局局长、如今的副市长崔满元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充满了深深的牵挂。

在“外人”孙庆忠眼中,乡村教育有着怎样的图景?当年第一次辉县之行,孙庆忠带着学生走访了拍石头乡、沙窑乡、西平罗乡的几个中心校,欣喜的是看到了张青娥、张锦文、刘光华、赵福平等一批教育人对乡村教育的执着和坚守,但令人痛心的是,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甚至教育者开始逃离,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独留下一座大山守候着这片寂寥的黄土地。

“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及寄宿制实施之后,乡村学校几乎被连根拔起,农村教育与农村生活彻底脱节。”乡村学校如何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如何通过教育、教师留住乡民,让乡土文化得以传播和继承,这是辉县之行带给孙庆忠最大的思考。

3年前的川中幼儿园刚刚成立,校舍是新建的,孩子是新招的,教育团队是新组的。身患绝症的张青娥此前已是辉县教育的一面旗帜,其雷厉风行、理念超前的作风在当地教育界早负盛名。这一次,她用孱弱之躯和强大的教育理想再次带动并感召了一批年轻的姑娘小伙负笈盘上(侯兆川被当地称为“盘上”),其中很多是她的老部下。张青娥在极短的时间内打造了一支“铁娘子军”,他们将陈鹤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理论作为幼儿园的主要办学理念,用一年时间开荒拓土,开辟了60亩以种植葫芦、红薯、花生为主的教育生态园。幼儿园从课程设计入手,将乡村的自然资源转变成为课程资源:河滩里的卵石成为孩子们作画描摹的艺术品;玉米皮在手工制作中华丽转身为小拖鞋、小靠垫和盛开的花朵。在试验田中,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自然和农业知识。

直至后来张青娥离世,这批铁军部队大多选择留下,他们也成为日后筹建乡村社区大学的火种。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