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教授给小山村带来的“冲击波”(2)

2016-07-06 13:42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农大教授给小山村带来的“冲击波”

深山里的“大学”

“在川中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件大事,创办一所社区大学,小而言之,可以亲密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大而言之,可以办成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每一个家长也是一颗种子,我们把种子埋进土里,看看乡村生活到底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早在90年前,陶行知曾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中提出,乡村学校要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要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与张青娥相识一个月后,受其对教育满腔热情的感染,孙庆忠向张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社区大学?咱幼儿园老师也能办大学?为家长上课,我们能胜任吗?要上哪些课?怎样上?”在时任副园长郭文艳眼中,张青娥身上有一股超乎常人的“大胆”,“她总是比别人早走一步,一件事只要想好了,认定了,千辛万苦也要实现。”郭文艳说。

半年多以后,这个在孙庆忠脑中的美丽画面,在部下郭文艳、曹菊芳脑子里还是一个“模糊概念”的社区大学悄然诞生了。

2014年3月下旬,“川中社区大学”在张青娥的强力推动下拉开帷幕,教学地点设在幼儿园,教师由幼儿园老师担任,结合幼教老师们的特长,第一期社区大学开设了“国学知识”、“舞蹈”、“美工”、“生活与健康”4门课程,竟然有80多人来报名上课。

听到这个消息,孙庆忠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有一些人是自带精神马达的,尽管青娥在病中,这都没有阻挡她通过行动探寻人生价值的最大化的激情。”

一个多月后,在社区大学开班仪式上,孙庆忠作为第一个“外援”走上社区大学讲台。据幼儿园老师描述,当天川中教育中心的多功能厅座无虚席。

“都是家长里短,炕头灶台娓娓道来。”山里人乐了,这不都是我们家里的事吗,教授对这些这么感兴趣呀,说的还挺在理。孙庆忠是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在农村进行田野考察是他教学生活的一部分,“田野工作表面上是在记录他者,究其本真是在记录我们自己,是在为我们自己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田野工作的命脉所在。”与关注搜集乡村资料的田野工作者不同,孙庆忠赋予这项工作更“浪漫”的解读,如今,他把这种解读转移到“社区大学”。

“我们这所依托幼儿园的乡村社区大学,不是家长学校,不是农业技术学校,而是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那一次,孙庆忠第一次给“川中社区大学”定性。

当年,陶行知曾警戒,要想将这种改造乡村的教育普遍实现,必须有试验、研究、调查、推广、指导之才,组织、计划经费及百折不回的精神,方能成功。

彼时的张青娥身体状况开始恶化,经常处于化疗中,川中大学走向何处?谁来引领年轻老师们的未来发展?为了实现老友的乡村教育之志,孙庆忠无意间担起了这支“铁娘子军”的精神导师,并引领这支铁军创造了一个大山里的奇迹。

安装精神马达

宋琪、玉苹们的家都在县城,每周只能回去一次,文艳的夫家则在遥远的浙江,她们的孩子都跟着妈妈在川中上学。对于这群“城里人”来说,来到深山当个“小孩头”已经“强人所难”了,如今还要兼职当“大学”老师。而远在北京的孙庆忠除了教学工作之外,每年还要抽出时间到各地调研,社大如何前行?

“课程没有任何教材,全凭自己搜集和准备,老师们刚开始也没有信心,觉得这条路太难走了。”郭文艳回忆两年前开班时的场景说,家长们刚开始很好奇,但后来觉得没有太大吸引力,又回到了麻将桌前。

一个多月后,孙庆忠再次来到川中,他与社大学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又与老师们商量社大课程设置,一次次修改,最终确定了16门课程。此后的每个学期,孙庆忠都要来社大一次,与老师们座谈,与学员们分享心得。

在指导老师们开办社区大学的过程中,孙庆忠带来的不仅是办学理念、方向和方法,更多的是给老师们注入精神动力。孙庆忠患有眼疾,医生曾告诫他,如果不好好保护视力,10年之内很可能失明。对此,孙庆忠心态很平和,他告诉老师们:“我眼睛不好,但此时依然能看到满天星斗,这就是我的幸福。人不能因为太在意生命的长度而忽视生命的厚度。”

在一次次关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分享和碰撞中,这些年轻的姑娘小伙们像安装了一个个小马达,“突突突”地发动起来了。

2014年秋,王彦担任了“侯兆川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的任课老师,“刚开始我想盘上这么小,有什么好说的,后来和贾龙帆老师一起查资料,不查不知道,原来,盘上有这么多典故和历史人物,我开始静下心来规划这门课的安排。”为了这堂课,第一次当“大学老师”的王彦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星期,查资料,准备ppt,背讲义,老师们提意见。当优美的郭亮村“挂壁公路”、“赵长城遗址”等实景和人文故事呈现在学员面前时,他们都惊呆了。王彦说,我们教育孩子要爱家乡,可是连大人都不了解家乡,怎么去爱呢,上完这门课,我和很多盘上人会骄傲地说,我是盘上人。

除了人文课程,社大还开设了大量手工课,孙庆忠希望这些课程能依托乡土资源办出乡村特色。为了教授学员们做创意手工,放学后,老师们跑到河滩上捡石头,去路边捡落叶,晚上再加班做成半成品。为了做好一节布艺课,文艳托人搭车到市区熟人的窗帘店搜集碎布,后来家长们还自己带来了剪刀、瓶子和铁丝等工具。手工老师李素美说,如今已经分不清老师和学生了,大家比着进步,看谁的创意新颖。

在随后的日子里,幼儿园的社大教室开始沸腾起来,在这里,64岁的王合月,第一次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名字;曾经自卑、人前说话舌头打颤的王军礼跳出了人生第一支舞蹈;因为上了社大心理咨询课,赵圆圆不仅改善了与大女儿的关系,还被丈夫羡慕说,你进步太快,我都快追不上你了。

被激活的老师们

社区大学每年都要搞一次庆典,老师们设计,学员们参与,这场庆典把盘上人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于是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直到现在,副园长曹菊芳和保教主任房玉苹还记得2012年的那场封山大雪,“大雪满园”让老师们担心孩子们能否上课。“没想到,第二天家长送来孩子的同时,都自己带着铁锹、小推车,来帮我们清理积雪。原来教育就是唤醒,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菊芳说。

西沙岗村的郎晓云曾经有这样一段深情告白:“以前心情不好时我就去麻将桌发泄,每天打麻将、种地、做饭,就是没有智慧。但社大正好弥补了这一欠缺,一个普通人也和艺术挂钩了。社大把家长一个个变好了,家里变好了,教育孩子的态度也跟着转变了。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生活链接啊!”

“家长越来越多的正向反馈让我的心态变得更好了,我找到了人生价值,收获的喜悦超越了苦累,我还年轻,川中有我太多的梦想。”作为社大老师的核心成员之一,张靓边说边恣意挥洒泪水。

2015年4月26日,张青娥园长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这支铁军部队,悲痛中,文艳扛起了川中幼教和社区大学的大旗。

文艳话不多,但总是走在前边的那个人。暑假里,生态园里的草比玉米高,文艳带着几位老师和学员创业队,每天早上5点就到园里拔草,一直干到天黑。用老教师兼门卫吕建山的话说:“一天两头看星星。”

“原来我就是想做个安静的幼儿园老师,但是担子来了,我不想辜负张园长、孙老师。我希望老师们都能过一种幸福有尊严的教育人生活。”文艳说。

“不仅尽力而为,更要全力以赴。现在我更多的是考虑这个团队,任何时候都不能掉链子。”作为副手的宋琪的话,让文艳为之一振。

如今的他们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用孙庆忠的话说,大家在共同干事业,而非仅仅是工作。3年时间里,在孙庆忠的带动下,老师们的感召下,河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刘晓红、新乡学院教师汪德辉、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刘军奎等陆续加入社大,今年连教育局幼教科科长窦新文也开始“蠢蠢欲动”,要在社大开设“情歌传唱”课程,张靓的父亲是下棋能手,也希望在社大施展才华。社大义工团队越来越壮大。此次川中行,孙庆忠专门邀请了台湾辅仁大学著名行动研究专家夏林清给老师们开展了一次工作坊。

6月2日,一本带着浓浓墨香的《川中社区大学年刊》出炉了,这本36万字的年刊,集结了来自辉县教育局领导、社大教师、义工、学员与社区大学的情感故事,看到自己的名字和文字赫然纸上,老师们掩饰不住兴奋,“没想到自己能写这么多的感悟。”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