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导图形式的作业。
教育均衡顺义行之李桥中心小学校
李桥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近85年建校历史的农村学校,现有教师100余名,在校学生1400余人。学校秉承着“明理——建桥”的办学理念,将教育学生“明做人道理、明科学真理”作为教育宗旨。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思维素养的培育,引入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从中受益匪浅,探索到一种新的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模式。
把“思维素养”带入校园、带进课堂
李桥中小胡翠荣校长向记者介绍,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对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科技是一股力量,能让孩子们走得更远。在校园中普及科技,不仅仅可以拓宽孩子们的科学视野,也能提升孩子们的思维灵活性,提升他们的思维素养。”
记者在李桥中小教学楼道里看到,有科学领域在不同时代的标志性成果展示;有原始社会的结绳计数、传统珠算;有现代社会的计算机技术;还有未来社会大数据、云计算。胡校长介绍,这样的展示能让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科技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
胡校长说,“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我们想来想去,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教给孩子们思考的能力。”
早在2006年,李桥中心小学就成为第一所中央教科所确定的“国际研究合作项目——德博诺创新思维训练实验学校”。之后,学校开发了“思维与口才”校本课程,自主编写了《思维与口才》教材,把思维训练与口才话题训练相结合。2014年开始,又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以“思维导图”为主的思维训练 教师得益传授学生
胡校长介绍,“思维导图”项目,是通过学生们创建一个思维图示,提升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要学生们有好的思维习惯,必须先从老师抓起。”胡校长说,“思维导图”模式是北师大的思维训练项目,学校先选派教师参加培训班。通过以思维育思维的培训方式,让教师们理解思维工具的应用,改变着教师们教学方式。“教师们用思维导图来辅助进行教学设计,把一学期、一章节、一堂课需要考虑的每个因素作为结点,再考虑每个因素的细节,然后逐渐扩展下去”。
“教师们的教学任务清晰了,传授给学生们的知识内容就也是清楚的”。
课堂、德育、日常生活 “思维导图”式训练遍地开花
2014年,这个理念刚被引入学校时,只是在课堂上展开,以“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质疑问题——分享成果”的课堂形态,让学生们独立研究、小组讨论、分享交流,随后由老师点拨指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思维导图训练项目从一开始在3、4年级学科课堂中的尝试,现在,这种训练模式已经从课堂教学,逐渐扩展到德育工作和学生的日常生活。
胡校长给记者拿来一些三年级孩子们的作品,上述关于“思维导图”的抽象理论一下形象生动起来。在一名叫“初夏的湿地”作品中,一名三年级学生用图示来表达了他们对游览过的湿地公园的理解。他以湿地公园为圆心作图,旁边画出四个小枝丫,分别是“人”、“动物”、“树木”、“水”。进而又在这四个类目下给出了自己的不同理解。比如说,将人又分为“老人”、“小朋友”、“运动者”。
而在另外一幅叫做“筹备联欢会”的思维导图里,三年级的小学生表述了自己对这次“筹备”任务的三大重要工作的理解:“吃的”、“活动”、“装饰”。而在“活动”里,他又分了两大类:“比赛”和“节目”。
胡校长解释,过去学生们参与活动,例如运动会、联欢会等,多是在老师的分派下分担某项任务。但现在,在思维导图的作业要求下,学生们动起来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大脑。“孩子们从‘听从指挥’转变到‘参与策划’,学习和锻炼的方面更广、更扎实。”
胡校长说,思维导图的模式与我们的办学宗旨契合,就是要让孩子们在现象中发现隐含的“理”,让隐含的道理显性化,显性的道理结构化,结构的东西娴熟化,娴熟的东西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