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案例
教学质量令家长不满引发纠纷
就职于沪上一家金融机构的王女士,在一家名叫“美吉姆”的机构报名,为孩子购买了总计课时为60节的早教课程,累计投入近2万元。然而,这家机构履行合同的方式让王女士颇有微词。几番交涉无果后,王女士提出,希望将孩子转到同品牌的张江分部,也被机构拒绝。如今,孩子课程上到一半,“美吉姆”不愿再为孩子安排课程,可谓付了钱却“虎头蛇尾”。
为什么要花费巨额资金为孩子报名参加课程?王女士说,这是双职工家庭的无奈。由于父母公婆都不在上海,家里无人帮忙照顾孩子,不得不通过托班上课的方式,让孩子有人看管的同时,也能接受教育。
王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孩子还小,总计60节课程按照小朋友的认知能力分为欢动课、音乐课、艺术课。从起初觉得不错,到她发现教授孩子绘画课程的老师并非专职教师,而仅是助教或实习老师,她提出交涉无果。而后王女士也曾提出让孩子改上音乐课,但却被告知王女士孩子的“课程数”不足,不予排课。
王女士继而向该教育机构要求公开课程并索要授课清单,却发现机构方面提供的签单中,虽有丈夫的签字,笔迹却并不符合。几番不愉快,王女士希望将孩子转至张江分部,然而被拒绝。王女士向上海市消保委投诉,目前市消保委已介入调查。
“选择哪个教育机构已耗费许多精力,原本还可将孩子送到价格更低的‘地段班’,之所以花更多的费用也是希望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王女士还表示,本以为周围的朋友都把孩子往里送,质量应该有所保障。不过,王女士向记者表示,由于夫妇俩上班忙碌起来都自顾不暇,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不管事情最后处理结果如何,孩子还是得送往教育机构接受托班教育和培训。”
记者从市消保委了解到,在包括暑托班在内的教育培训类投诉中,收费高、退费难是反映最集中的问题。由于资质良莠不齐、实际教学鱼龙混杂,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往往在合同中隐藏陷阱,收费后拖延开课、随意更换教师、甚至关门溜之大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网上调查
父母盼有职工子女“暑托班”
昨天,记者发起了一份网络调查,超94%的受访者为双职工家庭的家长,其中53.45%的受访者孩子仅为0—3岁。有27.59%的家长表示会给孩子报名暑托班,并且从周一到周五让孩子完整学习;有58.62%的受访者则表示会报名暑托班,但会适当报名、不一定让孩子和未放假时一样每天上学;仅有13.79%的受访者表示不会替孩子报名暑托班,愿意让孩子的假期彻底放松。
对暑托班的价格,48.28%的受访者表示对暑托班的心理价位集中在每月2千元以内,有46.55%的受访家长表示愿每月支付2千元至5千元的费用于孩子的暑托班,仅有5.17%的受访家长表示愿意每月支付5千到1万元的暑托班学费。对于每月万元以上的高金额暑托班,受访者几乎都无参与意愿。
对于市场上由民营机构开办的暑托班,34.48%的受访者表示放心让孩子暑期就读,有65.52%的受访家长表示并不放心。超9成受访者希望自己所在单位能够有条件开办出爱心暑托班,并表示愿意把子女送到单位开办的职工子女暑托班中,认为这样更安全也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