窘境·毕业生就业问题面面观
女生学历越高越受歧视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尤其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较为突出,比如不少女大学生在求职时遭遇过“性别歧视”,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也是部分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
记者了解到,今年部分省市妇联、高校就在妇女节前夕举办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为女大学生求职就业提供专业咨询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源于近几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突出。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指出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比较严重。报告显示,在使用同样简历的情况下,男性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的次数比女性高42%;学习成绩和学历对降低歧视没有帮助,实际上,学习成绩越好、学历水平越高的女性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受更严重的性别歧视。
求职季花销日渐加大 各种支出都在涨
公交车8元、午餐5元、扫帚15元、晚餐5元、充话费50元……即将大专毕业的肖爽记下了一天的花销。从去年年底开始在贵州贵阳市东奔西走找工作到现在,她养成了每天记账的习惯,也学会了计算和比较各种成本。
肖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日渐增加的找工作成本,让她感觉“压力山大”。
“借钱是我这段时间做得最多的事情。”肖爽说,这是她目前最大的苦恼。
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肖爽不愿意向家里伸手,但为找工作增加的硬成本是逃不掉的,尤其每月500元的房租成了她要面对的“头号支出”。
她所租住的地方,是一个即将拆迁的“城中村”里的单间,环境嘈杂,洗澡、上厕所都不方便,但这已是肖爽能找到的性价比最高的房子了。她为这每月500元房租纠结了很长时间,但看着同学们纷纷为了增加找工作的机会搬出宿舍在市区租房,她最终决定咬牙负担。
有了暂时稳定的“小窝”,肖爽开始不断地投简历。人才市场招聘会、报纸招聘信息、街头的公司广告都是她获得招聘信息的渠道。有人提醒她简历做得不够好,她上网花了几十元,请别人帮忙做了份新的简历,这笔开支相当于她好几天的饭钱。
每天出门投简历、面试,即使都坐公交车,每月的交通成本也需要上百元。眼看着生活日渐拮据,肖爽开始晚上在闹市街头摆地摊,“维持生活”。
为了面试时看上去更精神、职业,在学校素颜了3年的肖爽开始学着化妆。她在网上淘了一套“能将就用”的化妆品,又花几百元给自己购置了一身正装。
肖爽发现,租房、交通、装扮等花费也是身边同学在求职中主要的“硬花费”,有的同学靠干临时工、兼职或者摆地摊贴补一些,绝大多数同学还要靠父母支持。
肖爽心里清楚,假如再找不到工作,靠摆地摊赚的钱肯定不够养活自己,“实在撑不住只能跟家里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