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案例
出国不适应沉默寡言
同样也把孩子送出国留学的母亲周佳就没有那么幸运,“折腾了大半年,孩子压力大,我们也进退两难。”
周佳的儿子小泽今年16岁,2015年初家里做出决定,想让小泽最晚在初中毕业前就到美国读书。“学习成绩中等”、“家里条件富裕”、“想让孩子出国见世面”,这是周佳做出这个决定的最初原因。
加上身边已有将孩子送出国读书的先例,周佳也给儿子做了留学规划,“希望他在那边至少读完研究生,接下来想不想回国再说。”
为能够给孩子申请到更好学校,周佳专门从河北到北京选择了一家中介,甚至暑假前夕专门向学校请假来北京上托福集训课。去年秋天,小泽拿到了两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在同班同学即将面临中考时,小泽告别父母踏上留美之路。
但在美国期间,小泽的生活和学习并没周佳想得那么顺利。“我们当时挑选学校时本以为中国孩子少一些会更好,怕他们私底下总说汉语会影响孩子语言提升,但实际上却造成了孩子很难交到朋友的局面。”
周佳说,之前并没发现儿子属于不喜欢和人交流的类型,“也可能是之前一直在家,比较忽略他这方面的个性,并不是到了美国才变得‘话少’。尽管这个性格在家没显现出什么问题,但离开亲人后到了美国,这让儿子很孤独,也并没原来想得那么快乐。”
此外,与寄宿家庭相处不太和谐是另一大问题。周佳说,小泽到了美国不到两个星期就说不太喜欢寄宿家庭的氛围,“他说有两个孩子和他相处并不是特别融洽。”
回国后落下课程进退两难
因为有留学中介的承诺,如果不适应学校或者寄宿家庭,可重新申请、调换。所以周佳向中介提出帮儿子换一个寄宿家庭,“他们(中介)满口答应,说会与美国客服联系,但过了一个月,始终没有结果。”
而在这一个月里,周佳也发现了小泽的变化。“从开始觉得什么都新鲜变得每天都在抱怨,语言的问题让课堂上一些内容吸收不了,他说在美国上学比在国内‘还累’。”
一边是孩子的抱怨,一边是自己的心疼和无奈,在小泽出国还不到3个月后,2016年春节前周佳专门去美国将儿子接回国。
回国后,小泽也不愿再回到原学校,加上已经在国内停课快一年,他也没有办法应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本来还打算让儿子调整半年以后再去美国继续读书的周佳,也在亲友们的劝说下冷静了一下,“不论是出国还是回国,我和儿子都太‘任性’”。
目前,小泽进入了北京一所国际学校继续学习,周佳还是没有打消让儿子出国留学的念头,“但可能要再等他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