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被拒绝,思想就无从谈起”
教室两旁站着唇枪舌剑的正反方辩手,场中是举着计时牌的裁判,场下坐着学生评委,拿着相机的同学在空地处来回走动给辩手们拍照……在时婷婷眼里,王付欣老师公选课上辩论赛的机制、场景和气氛,像极了时下热门的真人秀节目《奇葩说》。
中国海洋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汉语言文学系的时婷婷,平时的专业课多是单向的理论讲解,很少见到这样“针锋相对”的课堂场面,这使她每次上课都有一种释放自我的感觉。因此,即使这门课被排在上午一二节,她也从不迟到,且“没有在课上睡过觉”。
时婷婷记得,那场比赛的辩题是“恋爱是否应该以结婚为前提”,她听得十分入迷:“我其实是站反方的,但是正方有个同学说了一句‘当初一起建好的罗马,为啥你拆了我的城墙’一下子戳中了我。他用这一句歌词把罗马城的建立比作爱情,让我感受到爱情的不易,我的观点现在变了。”
时婷婷坦言,自己喜欢“段子式”老师。这位性格内向的女生认为,“段子式”课堂使她不会感到拘束,即使是与老师讨论,也感觉像和朋友在交谈,“没什么顾忌”。
“我会关注网络的流行语和热词,把它运用在课堂上,让学生更有贴近感。”在老师王付欣看来,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生关系融洽是教学的前提和根本条件。
和时婷婷一样,武汉理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的大三学生李然也喜欢这种授课风格:“我的老师邹春明是个远洋船长,去过40多个国家,课上会给我们分享他的航海故事。”李然觉得,课上那些丰富新颖甚至有些传奇色彩的故事,极大地满足了他的好奇心。
在这门航海文化与涉外礼仪课上,当讲到中东战争的战火硝烟时,邹春明会分享自己在苏伊士运河两岸见到的断壁残垣;讲到运河的护航编队,则会分享基尔运河两岸的旖旎风光……这些“花絮”故事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眼界,还引来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这种气氛下,如果布置一些与下堂课相关的文献阅读作业,他们一定会欣然接受。”邹春明说。
邹春明的课上也常有段子。在他看来,课程内容专业性强,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经历,如果一味讲解课程是单调空洞的,因此“就需要穿插段子和故事”。
岳广鹏认为,95后的思维更敏锐,思想更碎片,要想长时间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就要对知识进行包装:“形式被拒绝,思想就无从谈起。你虽炼好内容,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已经不适合95后了,天生丽质的小姑娘拍照不也要用美颜相机吗?”
强行植入的“生硬”段子只有“笑果”
岳广鹏的观点得到了调研数据的佐证。
美国调研公司Sparks&Honey的一份题为《遭遇z一代:忘掉关于千禧一代的一切》报告就指出,95后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为8秒钟,他们的大脑已经进化至能够更快速地处理信息,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更大程度的心智挑战。
“不会讲段子的老师不是好司机。”学生们这样打趣“网红”老师。为了适应95后的这种视听特点,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老师开始把段子、花絮故事等融入授课中。
邹春明的选修课人数多达200人,对他来说,上课如同演讲,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他会尽量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控制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的笑点,“让课堂氛围一直‘嗨’下去,让学生没心思上网,没时间私语”。
但是,并非所有的“段子”都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前不久,重庆某大学一位被称为“段子手”老师的毕业致辞视频在微博上引起了热烈讨论。许多网友评价这位老师短短5分钟的致辞“全程高能”,涵盖了时下许多被95后频频使用的网络热词。
然而,不少网友在微博评论中开始指责这位老师在重要的场合中“言辞粗鄙、有失分寸”。比如,谈到大学经历时,这位老师说:“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那些年一起开黑,还有那些年一起下载过的女孩,一起看的片儿……”类似语言频繁出现,有学生网友称:“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
“我觉得95后有时对爱讲段子的老师并不买账。”在北京一所211院校担任辅导员的王琦告诉记者,班主任曾因课堂气氛不活跃私底下问她“是否应该找些95后爱听的段子和流行语‘植入’一下”,可她却觉得,如果刻意用这些去“博眼球”,效果反而会很“冷”。
她的想法得到了班委同学的赞同。有学生直言,其实老师对我们的看法有些“too young too simple”了,在教师看来对课堂气氛有帮助的“料”,其实学生真的“不太感冒”。
伍一也坦言,一堂充满段子的课是没有效果的。
他回忆起一堂自己“无心听讲”的课。课上,老师打趣地问了一句“川渝地区的火锅有没有区别?”此问一出,一直走神的伍一被瞬间拉回,并随口答了一句“有啊,底料不一样”,引来全班哄堂大笑。可笑过之后,他又不自主地继续走神了。
在那次与班委的交流中,不少学生都对王琦表示,老师强行植入的“生硬”段子只有“笑果”,没有效果。
“有些教师的性格和段子天然不搭,学生也体会得到。但如若老师本身就比较幽默有趣,段子可以水到渠成地拉近老师和95后学生的距离,是课堂内容很好的补充。
兰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的李振渊认为,大学老师讲段子是符合时代特征的, “现在不少学生厌学,但这些故事和段子能让我们对老师产生兴趣,然后因为老师对这门课感兴趣”。
对课堂的“用户体验”,95后的要求更高
岳广鹏把一个老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洋洋洒洒讲课的“演员时期”、驾驭学生的“主持人时期”和躲在幕后的“导演时期”。在他看来,试图用“段子”填满课堂时的“段子手”老师属于第一个时期。这个阶段,课堂气氛或许活跃,但学生并不会因此有收获,“是一个老师的课,而不是一门课”。
在他看来,老师的“段子式”包装,使知识更像“产品”,学生则成了“用户”。可要衡量产品效果,不仅要看“销售情况”,也要看“用户体验”。
王琦通过对学生一年的观察,也发现了95后对知识获取“体验”的高要求。“他们不会有耐心花一节课、两节课甚至更长时间去听某一个知识或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手机非常快速地获取提炼及总结的要点,其他时间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