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王琦看来,气氛活跃的“好”课堂上,段子只是课堂表面热闹的一剂兴奋剂,内核还是老师讲解知识的趣度、密度和实用度,95后大学生对课堂的“用户体验”不仅是气氛这层糖衣。
伴随着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95后群体,在王付欣眼里最典型的特征便是他们对新媒体的运用特别广泛和熟练,知识接收的信号源特别多。
邹春明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95后更自我、更自由,日常生活、交友娱乐、知识获取等多依靠网络,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学习,方便迅捷、信息量大、链接全面,他们更相信网络而不喜欢针对性不强的广场式教学。”
报告《遭遇z一代》中也同样指出,95后会将社交网络当作搜索工具,会在各种屏幕之间多线程作业,网络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广东工业大学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王央就是一个网络资深用户。他认为,通过网络寻找问题解答方案是一个简单的科研流程:“我因为跑步脚踝受了好几次伤,经过查百度、知乎,还有一些关于肌力训练和跑步训练的帖子,找到了受伤的原因,在修改了计划和路线之后,受伤的情况就没有再出现了。我觉得这是在生活中获取所需知识的一个很好方式。”
“‘段子热’其实是如今网络和社交媒体泛娱乐化的一个表现,许多新闻事件发生后,学生们总能创造出许许多多的段子,但这只是95后特征的一个方面。”一位教授新闻写作课的大学老师告诉记者,如今的95后并不像许多人想的那么“简单”“肤浅”,他们虽然爱娱乐爱综艺,但其实他们对知识传授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你不能给他高质量、高浓度、高品位的讲解和观点,根本无法抓住他们。
在新闻讨论课上,这位老师明显能感到95后大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着个性鲜明的看法,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随波逐流、不轻易妥协,“其实这是他们善于思考的表现,也是对传统灌输式讲课方式的否认。你讲段子是为讲而讲,还是带着段子讲知识,他们心里一清二楚,休想糊弄他们”。
“其实学生一点也不傻。”岳广鹏坦言,“会讲段子未必就是好老师。一门课如果全是段子,学生是不会给你点赞的”。
如今的岳广鹏处于躲在幕后的“导演时期”,他喜欢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这种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所授课的2013级新闻二班结课视频《轨迹》中的一句话或许能道出其中的奥妙:“人生有不同的轨迹,能陪我们度过余生的,是那些刻入灵魂的谆谆教诲,以及写入骨髓的爱与友谊。”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琦、伍一、李然、王央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