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学生的“择校之痛”

2016-10-21 08:45 中国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一个中学生的“择校之痛”

排名

“为什么连我都会觉得排名在前面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为什么我在做决定的时候几乎想都没想?”在一所中学做教师的李玉梅,每每想到这些,对儿子的愧疚感便越发沉重。

2006年5月30日,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一个IP(互联网协议)地址为“gil_婷”的网民在百度“知道”上发布了一个问题:“请问北京四中和人大附中哪个比较好啊?”

10年过去了,这个帖子没有沉下去。相反,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遍布北京每个家长社区,甚至出现在“北京国安吧”里。而在一些门户网站的教育频道,这个问题更是每年都会被拿出来问一遍。

“关键不是答案,而是这个问题本身。”北京四中璞瑅学校副校长徐加胜说,“在我们看来,这种比较本身就是对教育的伤害,它把评价学校的标准单一化,不可避免会指向考试成绩,而构成一所学校教育底蕴的理念、文化、传统、特色等要素,在这种比较中就都被忽略了。”

众多家长对两所名校之间比较的围观,渐渐演变为对各个学校的大规模比较。“这所学校和那所学校哪个更好”已经成为各大家长网络社区里的经典句式,而这样的比较帖,点击率常常过千。

大规模的学校比较,最终不可避免地演变成学校之间的排名。现在,打开北京每一个家长网络社区,在显眼的位置总能找到各种学校排名。虽然,这些排名表没有任何一个有实名的来源,但只要这样的学校排名在网上贴出来,浏览量总是数以万计。

今年4月,中高考之前,北京最大的家长网络社区推出了2016版全市中学排名。排名标准很简单,就是高考升学率。在这份排名表上,全市中学被分成“五流”。其中,五流中学的标准是高考无缘一本线、二本线,进入三本线也属极端奢望;一流中学的标准则是一本率保持在90%以上,高考600分以上学生非常多,大量学生考入世界知名大学,并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统考录取的北京生源九成来自这些学校。

“单纯用考试成绩给一所学校排名是很不公平的,更不公平的是单纯用高分段学生的成绩给学校排名。”徐加胜说,“在世界范围内,教育评价都是一个难题,但在中国的公共传播领域,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却简单得可怕。”

“在这种排名体系下,对一所学校来说,要得到社会的认可,最现实的选择是什么?当然是全力做好高分段。”徐加胜说。

“当大家都这么去做的时候,一个淘汰体系就形成了。为了做大高分段,好学校必须尽可能招揽好生源。于是,学生必须成为好生源,才能进入好学校。于是,集中了好生源的学校变得更好,失去了好生源的学校,变得更差;于是,大家更想去好学校,更不愿意去差学校;于是,好学校更加努力竞争好生源……于是,‘好生源’就成了好学校的标准。”徐加胜说,“不要去怪那些跟培训机构合作的学校,不要去怪那些半夜给高分考生打电话的校长,在这种评价标准下,这些学校的做法才是理性的选择。”

而这种排名在学生进入学校后并不会停止。社会以考试成绩给学校排名,学校就会以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李玉梅的儿子进入初中后,从初一到初二,学校几乎每周都会组织测验,并公布排名。

孩子的自信,就是在这种排名体系里,一点一点垮掉了。

秘考

当初为了进那所排名靠前的学校,李玉梅特地给儿子报了“坑班”。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每个周六周日,家里人都要轮班带儿子在培训学校的培训班和“坑班”之间往返。“现在想想,挺可笑的。”李玉梅说。

《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入学遵循“免试、就近”的原则。近年来,北京市教委多次出台意见,严禁各学校举办与招生挂钩的培训班。2014年5月,北京市教委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中严明纪律的若干规定》,2016年2月北京市教委再次发布通知,详细列举了公办学校10种必须严格禁止的招生行为,包括提前招生、点招学生、变更计划招生和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种培训班选拔生源等。

然而,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排名方式早已决定,只有考试才能判断什么样的学生是好生源。

“咬定‘十一’不放松,立根原在小学中。千考万练还坚劲,任尔推优派位风。”在家长网络社区里,这篇署名为“richald”的帖子得到了不少家长的共鸣。

这两年,尽管北京市教委制定的政策规定越来越细,追责的标准也越来越严。培训考试在高压之下并没有

消失,只是变得更加隐蔽。

一名版主在帖子里跟家长们分享经验:“接下来就是固定上演的戏码,JW又开始对培训班新一轮的扑杀,所以举行考试都会特别隐蔽。有个家长跟我说了个比较极端的方法,就是每次上课都带着孩子在门口等一下,如果看任课老师来了,那肯定是上课不考试,马上就带孩子去别地上课。反之,就赶紧放进去考试。”

“JW”指的是教委,像这样用代号来表示一些关键词,在各个家长网络社区里很普遍。例如北大附中取谐音被称为“白大夫”,“DZ”的意思就是“点招”。

在一家公司上班的李月(化名),女儿今年小升初,但她在网络社区里已经泡了6年。“新手家长光那些代号就得学习一两个月。”李月说,“尤其是教委扑杀风声紧的时候,一些关键的坑班,代号还会变的。”

最多的时候,李月的手机上同时挂着十几个QQ群:“都是各个坑班的家长交流群。一点儿消息都不能错过,一些时间节点错过了就赶不上了。”

过去一年,李月一家没有一起休过一个周末。最紧张那段时间,李月带着女儿一天要赶场4个不同的培训班。

最终,李月如愿把女儿送进了心目中的名校。得到录取确认的第二天,她就把所有QQ群都退了。“再也不受这份罪了。”她说。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