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学生的“择校之痛”(3)

2016-10-21 08:45 中国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一个中学生的“择校之痛”

采访手记

适合孩子的学校 才是好学校

在中国教育报当记者时间长了,来咨询学校情况的朋友就多了。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个学校和那个学校比哪个更好”。

这个问题常常让我为难。学校的情况,我或许知道得多一些,但孩子是什么样,来问的朋友常常忘了说。这种感觉就像托媒人给找对象,只说您给介绍一个好的。什么是好的?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还牵涉到动辄百万元的家庭购房计划,就更不好回答了。

北京家长比较孩子的成绩,有“分子分母”之说。如果孩子在班上成绩拔尖,那就是“分子”;如果成绩不出众,则是“分母”。“分子比分母”就是升学率。

在与地大附中王玉萍校长的闲聊中,学校去年转学来的这个特别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意识到,这是聚光灯外沉默的“分母”中的一员,是被状元热转移了的公众注意力极少关注的一个巨大群体中的一员。

如果说“分子”意味着成功,那这些“分母”就是代价。大多数“分母”的家长是不愿意诉说的。然而转学前后,儿子身上鲜明的变化,让李玉梅有了不吐不快的愿望。在我承诺保护孩子隐私、不透露孩子姓名班级的前提下,李玉梅接受了我的采访。

通过前后3次采访,我慢慢勾勒出了这个教师家庭为了能让孩子上好学校而付出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其实,李玉梅还给我讲了身边另外两个孩子类似的经历。其中一个孩子由于在分校成绩突出,获得了到总校跨校游学的机会,却因为不适应总校的教育而在高考中名落孙山。

每年,北京都有很多家长努力付出,就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心目中的好学校。在我的身边,有把郊区的3居室卖了,在城区名校旁边买一个已建成30年的一居室的;有给孩子报了5个以上课外辅导班的;还有带着孩子经常参加各种比赛的……很少有家长意识到,也许这些努力正在伤害孩子。

感谢坚持教育本真的教育工作者,让这个男孩有了让人欣慰的转变。虽然,面对持续高烧的排名热、状元热,这种坚持显得有些落寞,但只要走进这样的学校,走近这些可爱的教师,你就一定能被他们内心的炽热温暖。

每一对父母都想给孩子选一所好学校,但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升学率排名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出过状元的学校就是好学校?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天真活泼的脸,谁能说他们只有一个未来?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好学校。(记者 施剑松)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