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省份学生组成学校“活教材”

2016-11-10 08:45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小学是一所八成以上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女的多元化学校。据统计,学校近千名学生分别来自全国27个省份。也正是凭借这种不可复制的特殊性,学校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作为“活教材”,通过他们为学校勾画一幅生动的家乡地图。

各省份学生勾画家乡地图

27个省份、27种各异的方言、27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在首师大附属房山小学,正是这群从五湖四海会聚而来的学生们为学校勾勒出一道亮丽且独特的风景线。他们也是校园内“流动的地图”和“活教材”,为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一股鲜活且丰盈的活力。

据校长张亚辉介绍,学校特色课程《家乡上镜》正是以这群来自27个省份的学生为主体而开设的。每年寒暑假、每月一节的学科实践活动,学生围绕不同主题“走近”家乡、了解家乡,在此基础上,将家乡文化和特色在班级、年级、学校师生面前展示。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上,学校就以“大美中国·家乡上镜”为主题呈现了祖国27个省份的大美风光。一年级的家乡美食;二年级的家乡名胜;三年级的家乡年俗;四年级的家乡市花;五年级的家乡服饰;六年级的家乡老字号,学生们足不出校园便将祖国27个省份的风景尽收眼底。

之所以开设这门课程,张亚辉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学校前任校长史守礼基于“让所有的孩子共享一片蓝天,共享高质量的教育”的美好愿景。对于这所80%生源为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来说,让各地学生相融合、树立自信是当务之急,《家乡上镜》课程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敲门砖”。“学生们在了解家乡的过程中,增强对家乡的感情,同时,通过向同伴展示也增强了自豪感和自信心。”如今,这门课程带给学生的却不止如此。张亚辉介绍,学生在完成家乡资料收集、展示和汇报这一过程时,本身就是对语言表达、信息摘取等能力的训练。此外,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家乡特色展示,比如绒纸画等,也是对其综合学科能力的培养。近年,学校也通过开展“一班一省份”的活动,打造班级的班本课程。“学校正好27个班,一班认领一个省份,全班师生通过对该省份的调查、了解,打造属于本班的特色文化和课程。”而每年一次的省份替换,也让学生在6年间至少了解6个不同省份,这为他们未来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也埋下了伏笔。

“像空气一样的科技教育氛围”

1998年,首师大附属房山小学被列入科技教育示范校,作为全市首批科技教育示范校,正如张亚辉所说:“科技教育的氛围早已像空气一样充斥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像空气一样的科技教育氛围”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张亚辉认为,这种如空气般存在的科技教育氛围绝不是学校开展某项科技活动或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而是在校园环境,甚至教育教学方法、教师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的浸润和融合。比如,教学中的高校课堂、教研中的科学思维方法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直观的,还是学校的环境营造。今年9月,“探梦科技体验馆”落成,这一囊括水火箭制作区、益智区、科普区等多个体验区的“袖珍科技馆”打开了学生的科技探梦之窗。每星期,各班一节科技课可以在“探梦科技体验馆”讲授,学生们在身临其境中与科技亲密接触,更在实践中将科学素养的种子埋进心中。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